在1958年,南京军区召开了一次扩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反教条”,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对此次大会进行了动员,鼓励与会人员发扬民主风气,敢于直言不讳。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畅所欲言,即使这些意见不被重视,甚至可以把意见写成大字报张贴出来。刘志坚引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表达了随时欢迎大家提出批评与建议的态度。
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则向军区的主要领导提出了一些建议,并通过大字报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引起了激烈的反响。王德的批评非常尖锐,直指司令官的见识狭隘和政委自我批评的精神不足。这或许是王德在日常执行工作中的一些切身感受与思考。
虽然大字报所表达的观点引发了一部分人的赞同,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王德的做法显得不够成熟,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导致会议的风向发生了变化。王德之所以敢于对军政首长提出意见,可能源于刘志坚副主任所说的:“总高级步兵学校对校长宋时轮提出意见,军事学院同样对领导提出反馈,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这样的氛围下,他认为向首长提意见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首长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处理问题的态度也迥然不同。以许世友为例,他在军中拥有战功和资历,同时也以脾气著称。在同辈中,几乎没有能压他一头的人,唯有老一辈的将领能够与之抗衡。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刚烈勇猛,性情急躁”,因此对于他,很多部下心中都充满了敬畏。面对部下公开的批评,王德的举动显然遭到了许世友的强烈反应:他并非助手,而是对手!政委唐亮则要求王德进行全面的自我检查和反思。
这对于王德来说,显然是一个意外的局面,与会议最初的氛围截然不同。虽然王德进行了自我检讨,但并未得到领导的认可,领导们认为他的自我检查显得肤浅,未能触及问题的本质,甚至让人感到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王德自参军以来一直从事参谋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山东军区协助罗帅工作,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则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协助陈、粟两位老总。或许是长期在这些上级的身边工作,让他看到了宽广与谦逊的重要。1955年,华东军区改称南京军区,许世友担任司令员,这样的对比下,王德可能感受到了某种差异。
当然,事情的复杂性绝非孤立的原因所能解释,而是一个从接触到理解的逐步过程。作为副参谋长,王德在过去协助张震和张爱萍工作,与参谋长有较为频繁的接触。工作中,参谋长与副司令之间时常存在不同的看法,这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王德,使他产生了对司令级人物气度不足的印象。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提到过一些往事,或许能解释他此时的心态。
客观地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难免有缺陷和不足。这与先天性格及后天修养有很大关系。作为一名干部,王德需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约束与规范的能力。而从自身能力来看,王德的能力得到了一些认可,军区副司令郭化若评价他的能力为卓越,而张爱萍也对他的工作表示了赞赏。然而,作为高级干部,除了具备过硬的能力外,更应有高超的政治水平。显而易见,王德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显得过于单纯,对于政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罗帅曾提到,给主官提意见是可行的,但方式方法需要更加妥当,以免损害主官在军区的威信,这对未来的部队管理与工作开展将产生影响。陈老总则表示,他不相信所谓的阶级,而相信的是人。对现任领导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惟愿相信之前的老首长。
虽然事情最终看似不了了之,但在1959年从基层回到部队后,王德受到庐山会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转业。直到1962年,他才重新进入军队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