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常让人感叹帝王之家的冷酷无情,然而事实上,也有一些皇帝以深情著称,爱美人如命,而不爱权力和江山。虽然他们未能登上千古一帝的宝座,但也留下了动人的传奇故事。例如,清朝的顺治帝和他的爱人董鄂妃,便是一段值得铭记的爱恋。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提到董鄂妃,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董鄂”这个姓氏。在汉族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甚至难以发音,但实际上它是满洲语的音译,也有“东古”之类的说法。满语中的“董鄂”意指“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翻译过来大概就是“青青河边草”。这让董鄂妃的名字自带一股清新自然的气质。
董鄂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她的父亲鄂硕是一位军官。董鄂氏随父亲在苏杭一带待了几年,这段经历对她影响深远,尤其是她对汉人文化的学习,主要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尽管出生在军官家庭,董鄂氏并不喜爱华丽的衣饰或兵戈铠甲,反而钟情于读书和书法。在今天看来,这似乎并不算什么特别的爱好,但在当时,像她这样喜欢文艺的女子,的确是凤毛麟角。
在满洲贵族中,或许不乏美丽的女子,也有许多背景显赫的贵族女性,但像董鄂氏这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女子实在少见。她的才情和深沉的性格,让她成为了一个“异类”。她虽是美人,却常常面无表情,很少见她展露笑容。若说在满洲贵族中谁能与董鄂氏深得心意,那必定是顺治帝。他们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一见如故,可以畅谈无阻。若用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初次相遇的情感,那便是“相见恨晚”。
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已经超越了帝王与后宫嫔妃之间的传统关系。二人心心相印的情感,更像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恋人,彼此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期待永世缠绵。
顺治“逾制”的爱情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为“贤妃”,不到一个月,顺治帝便再次下旨,将她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帝的理由非常简单,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换成现代语言,便是“我就是喜欢她”,如此主观的理由也只能皇帝能说得出来。
尽管顺治帝背后有强势的孝庄太后掌控,顺治依然做出了许多超出常规的举动,证明他对董鄂妃的宠爱之深。为了表白对董鄂妃的爱意,顺治帝甚至下诏“大赦天下”。这种举动不仅是表达对董鄂妃的宠爱,也是一种向孝庄太后反抗的表现:既然董鄂妃无法成为皇后,那便以皇后级别的待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顺治帝做出的“逾制”之举并非仅此一例。例如,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虽然夭折,却享受的待遇几乎与嫡长子无异。顺治帝亲自为其立碑,并亲自撰写《圹志》,字字句句,充满悲痛。更让人动容的是,当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让她的灵柩从皇宫移至景山观德殿,由满洲二、三品的大臣亲自抬送,这样的待遇,甚至超出了任何皇后丧事的规格。
此外,在清制中,皇帝或太后去世后,需在27天内避免使用红笔批阅奏章,而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使用蓝笔批阅奏章的时间长达四个多月。这一举动,意味着顺治帝对董鄂妃的思念已深至无可挽回的程度。
顺治帝对董鄂妃的深情,最终让他做出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决定——他选择剃发出家,不再留恋帝位。他放弃了拥有权力的江山,选择追随心中的美人。
你的爱情多美,我的爱情多痛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董鄂妃成了顺治帝最宠爱的人,而顺治帝也因此成为有情有义的帝王。然而,这段爱情虽然感人,却也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顺治帝后宫中虽有数十位妃子,但董鄂妃的独宠让其他后宫女子成了冷宫中的“怨妇”。其中,硕贵妃便是一个例子。她在嫁给顺治帝后一度备受宠爱,但随着董鄂妃的崛起,硕贵妃的宠爱很快被夺走。她只能在寂寞中度日,心中常常怀念顺治帝的宠爱。
当董鄂妃去世后,硕贵妃曾寄希望于顺治帝回心转意,然而顺治帝出家后,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之后,硕贵妃因一场意外与太监王仁的接触,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王仁并非真太监,而是伪装者,当硕贵妃怀孕并试图堕胎时,药物引发了剧烈的腹痛,最终被发现并揭发。顺治帝愤怒之下,下令赐硕贵妃白绫,结束了她的生命。这一悲剧,或许也源于顺治帝对董鄂妃深情的极端表现。
硕贵妃的死亡,成为了顺治帝爱情的一种反向映射:他的爱情多么美好,而她的爱情多么痛苦。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欢迎关注@野史日记,了解历史中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