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自古以来便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其中各方谋士的智慧和策略,更让无数人叹为观止。许多人难以想象,在面临绝境时,这些谋士竟能想到如此卓越的计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从而逆转整个战争的走向。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除了小说中详尽描写的诸葛亮、司马懿和周瑜等人之外,还有两位顶尖的谋士,直到死都未曾出山。甚至相比于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人的智谋也丝毫不逊色,然而由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后人对他们知之甚少。那么,这两位谋士究竟是谁?他们又凭什么赢得如此高的评价?
第一位谋士便是司马徽,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司马徽,亦有另一个名字:“好好先生”。东汉末年,民间逐渐盛行评判他人优劣,众人都会把知名士分个高下。而每当有人问起司马徽时,他总是温和地回答:“好,很好”。因此,世人便称他为“好好先生”。
从这个称号可以看出,司马徽对名声与权力并不看重。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他或他人,他始终保持低调,并不在乎外界的眼光。这使得刘备在听到别人推荐水镜先生做谋士时,司马徽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与庞统,并高度评价他们:“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段话,至今仍为人称道。
那么,司马徽是否缺乏足够的才华,因此没有信心统帅三军、征战四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司马徽是卧龙诸葛亮的老师,若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能教得出诸葛亮这样的奇才呢?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都师从鬼谷,且具备改变天下格局的能力,但却鲜有人知鬼谷子本人的过人之处。遗憾的是,司马徽终其一生都没有选择出山辅佐他人,未曾留下青史一笔。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并占领荆州时,司马徽被曹操收为麾下。然而,曹操尚未能充分利用这位谋士,司马徽便因病去世,终究未能施展才华。司马徽葬于阳翟,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村中仍保存着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的石碑。
第二位顶级谋士便是三国时期的另一位“孔明”——胡昭。由于他名昭字孔明,许多人将他视作第二孔明,且许多史学家认为他的谋略不逊色于诸葛亮。更为重要的是,胡昭不仅是司马懿的老师,还对司马懿一生的谋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名字,便是对胡昭老师的纪念。
在司马懿年轻时,胡昭已名扬颍川。司马懿特意前往拜师学艺,胡昭见此聪慧且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十分欣慰,常与他夜以继日地商讨国家大计。然而,尽管胡昭才智过人,却始终未能被他人邀出山。事实上,不是没人邀请,而是根本无法请动他。
以袁绍为例,袁绍曾派门客前去邀请胡昭,希望他能出山辅佐自己。尽管袁绍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胡昭并未因此动心。他看穿了袁绍目光短浅,眼光仅仅停留在小利之上,并不具备成就大业的远见。于是,胡昭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袁绍的门客打发走了。而袁绍并未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最终胡昭依旧未被请出山。
不仅袁绍如此,曹操也曾派人请胡昭出山,但胡昭却主动前去劝说曹操放弃邀请。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本应让胡昭屈服,但胡昭却能巧妙地应对,成功脱身,安心回到颍川,过上了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即便当时许多人对胡昭的智谋有所疑虑,但他能够从曹操面前全身而退,已足以证明他非凡的口才与应对能力。相比之下,与曹操的谈判远比诸葛亮与群儒的舌战更具挑战。
有趣的是,尽管胡昭一直未选择出山,但他一直希望司马懿能够投身刘备阵营,助力重振汉室。然而,机缘巧合下,司马懿最终选择了曹操。这一切,胡昭也早已不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