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勇士系列101:高岗(2)
作者:桅杆
前面说过,高岗作为西北局书记,即使知道自己要被降职,但他仍然主动奔赴东北。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主动去东北,他一定会在西北稳扎稳打,然后和彭总一起指挥解放西北,成为以后的“西北王”。彭总离开了。东北是当时的“新区”,更具挑战性,更能充分展示才华、做出贡献。这也比较符合高岗的性格。事实也证明,高岗在东北期间,他的生活和事业确实更加精彩,贡献也更大。本文就讲高岗刚到东北初期的一些事情。
(一)刚到东北,就有一个争论:到底是保卫大城市还是农村?
22日,高岗、张闻天、李富春等会见了先期抵达的东北局成员。彭真当晚召开会议,研究东北形势和战略政策。没想到大家寒暄完毕后,会议上不同意见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张等人认为当时苏联受条约限制,敌强我弱,所以大城市应该给蒋军、我军到广大农村去,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自强不息;而彭、林(冯)等人则认为,东北的工业基础和优势在于大城市,不应放弃大中城市。双方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前一种观点可称为根据地观点,后一种观点可称为大城市观点。
对于高岗等人在东北的工作,延安此前已有安排:组建东北局北满分局,陈云任书记,高、张任委员,高岗兼任司令员。北满军区。因此,高岗、张闻天等人只在沉阳停留了2天,24日就出发前往哈尔滨。
28日,高、张抵达哈尔滨,会见了陈云。会议一开始,高岗就向陈云通报了沉阳发生的纠纷。从那天晚上开始,这三位委员,同时也是东北局北满分局的三名委员,坐在一起研究东北形势和战略方针,连续讨论了一天一夜。
在讨论中,张闻天对工作进行了记录和整理,最终形成了《满洲里工作的若干意见》初稿。经过三人进一步讨论修改,联合发往东北局和延安。其要点与高岗在沈阳的讲话一致,仍然强调放弃大城市,加快根据地建设,但分析得更清晰、更全面。
(二)根据地派牢固建立:东北委员4人,高、陈、张3人拥护林先生
这些2000多字的意见于29日和30日分两部分通过电报发出。延安收到第一部分后回电说:“延安看了你未完成的电报后,完全同意。”延安收到全文后再次回电表示同意。
延安虽然答应了,但东北局接到电报后,于12月5日致电延安秉高、陈等人,提出“积极准备攻克沉阳,创造一个平战两利的局面”并强调“先占领沉阳,后占领长春”。接到电话后,高岗、陈云分别于当天和次日(6日)两次致电东北局和延安,阐述意见。
两种观点互不相容,后来又多次电报、交换意见。可以说,高岗、陈、张都是坚定的大本营派。
在此期间,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林彪也与东北局发生过类似的纠纷。当时东北有四位委员,其中高、陈、张三人与林的观点相同。这是对林彪的极大支持。
直到28日东北局收到主席起草的《建立坚实的东北根据地》指示电后,两种观点的争论才结束。但这只是结束,并没有完全结束。两种观点的争论直到四平保卫战才最终结束。
对比主席的批示电,应该说吸收了《关于满洲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很多内容。高、陈、张三人以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顾全大局,及时提出建议,为延安最终形成正确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在这个问题上,高岗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岗放弃了西北“一把手”的职位,出任北满支部委员、北满军区司令员。 11月24日,高岗、张闻天带领20余名干部离开沉阳,登上开往哈尔滨的苏联运煤列车。当时东北已经是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
整个车厢没有完整的车窗玻璃,也没有座位,更没有供暖设施。雪花飞进车厢,打在他们的脸上。大家坐在地上,冻得瑟瑟发抖,只能挤在一起取暖。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这二十多人中,竟然有两名核心局成员。
(三)为了防盗,连高岗都随身携带手枪和手榴弹
当时哈尔滨已被苏军占领,我军无法公开进入。在哈尔滨短暂停留后,高岗、陈云等人赶赴哈尔滨以东约70公里处的宾县,那里是北满分局和军区驻地。
宾县是当时的北满军区司令部。土匪知道我军没有能打的主力,所以经常袭击我军行军,夜间骚扰县城。就连总部也不安全。北满分局和军区进驻宾县后,给每人发放一支枪和几枚手榴弹随身携带,用于自卫。就连高岗司令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当时北满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和高岗的迫切心情。直到1946年1月底,第359旅抵达同和,高岗才终于放下心事,可以大显身手了。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高岗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功绩仅次于林彪,超过罗、陈等人。你为什么这么说?下面为您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