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打太监却被雍正赏识的清代武威县第一位进士:孙诏
凉州贤孝博览馆 赵大泰
孙诏(生卒年约为1676-1733),字凤书,号友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考中举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则一举成名,荣获进士,名列三甲第111位,并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踏上了仕途的光辉之路。
起初,孙诏在地方任知县,但因勇敢痛打那些专权的太监,赢得了雍正皇帝的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得到升迁,先后担任宁波知府、宁绍道尹、两浙盐运使及江西按察使,最后晋升为湖北布政使,然而不久便在南昌的任上离世,享年七十岁。
“武威自明季李锐登甲榜,官汀州太守,至方伯再成进士。故吾乡入国朝来,方伯为甲科开先云。”这句话常被引用,表明自明朝以来,武威的文士在科举成绩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明代,凉州卫的唯一进士是李锐,而孙诏则是清代武威县的首位进士。清代的“布政使”在各个省份中有着作为官员楷模的意义,因此孙诏被尊称为“方伯”,以示敬重。
历经时间,清代武威县以科举入仕的官员中,官位最高的依然是牛鉴与孙诏。道光二十一年,牛鉴官至两江总督(正二品),并兼任兵部尚书与抚远将军,身兼两淮漕盐的管理之职,而孙诏担任的湖北布政使则属于从二品,地位也显赫。
孙诏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他站出来痛打太监头领,虽然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显得极其危险,但却因此获得了雍正皇帝的重用。在仕途上突飞猛进。
孙诏在翰林院做庶吉士十年后,被外放到基层任知县。刚上任不久,正值雍正皇帝前往盛京的清东陵祭祖,皇帝在县城的一处行宫停留。负责管理的太监却对孙诏勒索贿赂,然而,孙诏因性格刚正不阿而拒绝了,这让太监心生不满,开始伺机报复。
天降大雪,太监竟命令孙诏在行宫代为扫雪。孙诏愤然回击:“县官为天子扫雪,岂是对我名声的侮辱?”随即便弯腰默默扫雪。此举激怒了太监,意图集合人手来围攻孙诏。孙诏聪明地把太监首领诱骗到门外,趁机让随侍的皂隶将其捆住,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雍正皇帝听闻此事后,十分高兴,称赞道:“这位知县胆略非凡,宫中太监捣乱绝不能被纵容。”随后就召见了孙诏,亲自对其给予慰问与鼓励。这件事情不仅让孙诏避过处罚,反而使他因获得皇帝的看重而不断升迁,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作为一名官员,孙诏始终心怀感恩,尽职尽责,尤其对待民间案件极为谨慎。他曾说过:“我无法确保所有人都没有冤屈,只希望自己无愧于心,这便足够了。”
当孙诏任职宁波知府时,因浙江地区屡屡发生叛变事件,科举考试被暂时叫停。孙诏却严令士人积极纳税,面对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他始终坚持这一命令,最终使浙江的税收在全国名列前茅,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也因此复兴了浙江的贡士科举。
在蒙元时期,南宋的六陵曾遭到妖僧杨琏的盗掘与破坏,孙诏则毅然主持修复了南宋六陵并进行了祠祭。这类事迹不胜枚举,孙诏治理浙江的才能和决策受到广泛认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深厚敬意。
浙江名士全祖望对当时的人才鲜有敬重,唯独对孙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孙诏去世后,全祖望还特意撰写了文章记述其事迹,并为其写下悼文,以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