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显然预见到魏延可能会起义反叛,于是将一份精心准备的锦囊妙计交给杨仪,并嘱托他在魏延与杨仪对阵时打开锦囊。诸葛亮在世时,聪明机智,早已料到魏延的背叛。果然,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果真背叛了蜀汉(这里的描述来源于《三国演义》,具体历史是否如此仍有争议)。魏延拉拢间谍马岱,与他一道杀向南郑。见魏延和马岱气吞万里如猛虎下山般杀来,诸葛亮的徒弟姜维急忙命人拉起吊桥,阻止他们入城。
姜维见魏延和马岱气焰越来越盛,情急之下赶紧寻求杨仪的帮助,商量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杨仪提起了诸葛亮临终时给他的锦囊,姜维听后一愣,心中大喜,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他立刻让杨仪留在后方研究锦囊中的计策说明,而自己则带领兵马出城,与魏延进行对抗。姜维此人威风凛凛,虽年轻,但气场十足。他骑马来到阵前,首先施起心理战,对魏延说道:“当年丞相看重你,今日你怎么背叛?”魏延冷冷回应:“小姜,少在这儿多话,我与杨仪有账要算,与你何干,快去一边凉快吧。”
姜维拖延时间,目的是给杨仪足够的时间来研究锦囊中的对策。没多久,杨仪终于赶到,走到两军阵前时,他神色阴冷,面带微笑地对魏延说了一句非常戏剧化的话:“你若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我便献出汉中城池与汝。”这时,魏延信以为真,便连声叫喊,刚叫了一声便被马岱偷袭斩杀。整个场面显得颇为戏剧,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再次显现出他“神算”的超凡智慧。
每次读到这段情节,不禁让我想起《西游记》中金银角大王的那一幕,他站在山头上拿着葫芦,面对孙悟空施展的一套把戏,简直有些荒诞可笑,仿佛也有相似之处。
然而,史书《三国志》中记载的事件则较为严肃:魏延早早占据了南谷口,拦住了杨仪的去路。杨仪急忙派王平前去抵御。王平是个忠诚又气宇轩昂的将领,走到阵前后,他大声斥责魏延的军队:“你们这帮叛徒,丞相在世时可从未亏待过你们,诸葛公一死,尸骨未寒,你们竟然跟着魏延反叛,真的是良心何在?”王平的怒骂让魏延的部队顿时心生动摇,大多数士兵觉得理亏,纷纷溃散,只剩魏延和他几名亲信。可以想象,士兵们听到王平的指责后,纷纷感到自己没必要为魏延卖命,毕竟他们在部队中不过是为了口粮和家人的未来,跟着魏延去作乱,势必陷入没有意义的斗争中。
在这种情况下,杨仪便命马岱追击魏延,虽然魏延个人的武力不容小觑,甚至可能比马岱更强,但马岱带领着整个军队来围剿魏延,局势瞬息间发生了变化。即使魏延再能战斗,面对马岱和大军的围攻,他也未必能抵挡住。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马岱将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处,杨仪站在魏延的头颅上,狠狠地践踏,冷嘲热讽:“庸奴!还敢作恶不成?”此举不仅显得极为冷酷无情,且彻底结束了魏延的叛乱。
杨仪的做法却显得有些过于残忍,面对已死之人,他为何还要践踏魏延的头颅,这其中可能积有很深的私人恩怨。从某种角度看,杨仪的行为暴露了他心胸的狭隘和对魏延积怨太深,毕竟,死者为大,何必在此时如此羞辱魏延?
上一篇:原创 底层在起义,中层在夺权
下一篇:赵宋皇族后裔基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