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宫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对于那些热爱追剧的人来说,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在朝中大臣拜见皇帝时,他们总是会先甩动两下袖子,随后才正式下跪。这一动作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呢?
▲清朝的朝中大臣在拜见皇帝前,都会先甩动两下衣袖。(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这种官员在跪拜皇帝之前甩袖子的礼仪并不见于秦汉,也未曾在唐宋,以及其他任何汉人所建立的政权中出现;可见,这一独特的习俗无疑是清朝所特有的现象。那么,清朝为何会采用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礼仪呢?
有人提出,甩袖子象征着官员的清正与廉洁,清朝的官员们在学习汉人文化时,以这样的动作来传达自己“两袖清风”、清白无私的品德。然而,经过深入研究,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
学者们指出,清朝的官员在跪拜皇帝前甩袖子的原因,其实与满族独特的服装特点密切相关。满族人在入关之前,主要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过着以水为依托的游牧生活;他们习惯穿着一种没有领子、大襟、束腰以及四面开叉的旗袍。这种服装设计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怪,却在保暖性上极为出色,穿着起来也非常舒适,适合骑马和打猎,因此深受满族人民喜爱。
▲满族人独特的服装设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袖子的形状类似马蹄,因此被称作“马蹄袖”或“箭袖”。(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这种服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袖子特别长。由于袖口的形状象征着马蹄,因此人们称之为“马蹄袖”或“箭袖”,而满族人则称其为“哇哈”。满族为何选择这种马蹄袖的设计?作为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满族人民需要在寒冷的气候中保持温暖。同时,在打猎和骑马的生活中,他们的袖子设计也显得相对狭窄。实际上,中原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的汉服袖子也是比较窄的,只有贵族阶层才会穿着宽大的袖子。
清朝的统治者在官吏的服装中保留了这种“马蹄袖”的元素,规定不论是满族官员还是汉人官员,正式场合都必须穿着这种特殊的服装。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局势还未安定,官员们也常常需要带兵出征;其次,继续使用马蹄袖是一种不忘本的表现,提醒官员们铭记自己祖辈的艰辛生活,体现出“有进无退”的坚定信念。清朝入关后,将这一传统延续下来,并使之成为清朝官员的标准穿着。
在日常情况下,满汉官员往往将马蹄袖绾起。在正式拜见皇帝时,他们的第一步动作就是先将袖子放下,然后再跪拜。而满族人则称这一动作为“放哇哈”。
▲清朝的跪拜礼仪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学问。(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对于旁观者而言,这一放下袖子的动作似乎只是简单的“甩袖子”。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却具有多重好处。
首先,放下袖子有助于袖口自然下垂,确保官服显得整齐和美观。其次,双手可以藏在宽大的袖子中,在跪拜时,有助于保护手掌的安全。此外,由于清朝的官服袖子非常宽大,里面更能够轻易地藏匿物品,因此满汉官员在跪拜前甩动两下袖子,也是在向皇帝传达自己袖中没有隐藏武器或阴谋,这是一种对皇帝表明忠诚的象征。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