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国古代社会中,嫡庶之分从皇室到民间都被严格遵循,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往往形势比人强,即使中宫皇后在后宫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如果未能生育皇子,皇帝驾崩后,依然要看庶出的皇帝以及其生母的脸色来决定命运。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至朱由检亡国,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虽然只有三个半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武宗朱厚照和英宗朱祁镇,但能够亲眼目睹儿子登基的妃嫔却不多,前后仅五位而已。
这五位非典型皇太后的命运,完全与儿子的命运息息相关。有的安享晚年、福寿双全;而有的则命运多舛。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她们的故事。
懿文皇太子妃吕氏
吕氏,来自寿州(今安徽寿县),是太常司卿吕本的女儿。大约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十一月前,吕氏被选入东宫,成为太子朱标的次妃。在一些电视剧如《山河月明》中,吕氏被刻画成了一个心机深沉的角色,为了自己的儿子朱允炆能够上位不择手段。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太子正妃常氏去世后,吕氏被册封为继妃,成为太子宫中的一员重要妃子。两人育有三子:次子朱允炆、第四子朱允熞和第五子朱允熙。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尽管他和常氏所生的长子朱允熥在嫡子身份上一直存在争议,吕氏依然将儿子扶持到位。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且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为吕氏上尊号:“皇太后”,她也因此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太后。
然而,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最终夺取了帝位。吕氏的太后尊号被撤销,改为“皇嫂懿文皇太子妃”,并被迫搬出宫廷,迁至朱标的陵园——懿文陵。
吕氏去世的时间和谥号均未有确切记载。明代史学家沈德符曾批评朱棣这种处理方式,认为吕氏在她作为太皇太子妃期间应享有更多的尊崇。
孝翼皇太后吴氏
吴氏,生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五月十六日,来自直隶丹徒。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入宫,成为皇太孙朱瞻基的侍女。随着历史的流变,史学家查继佐在《罪惟录》中也为吴氏增添了新背景,称她最初为汉王府宫人。
宣宗即位后,吴氏被封为贤妃,生下皇次子朱祁钰。宣宗驾崩后,吴氏因有子嗣,没有遭遇殉葬的命运。
景泰帝即位后,吴氏的身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景泰十年(公元1435年),她被尊为“皇太后”,并且在大明王朝首次出现了两宫并尊的局面。尽管如此,吴太后未能享有长期的安稳生活。
随着英宗在景泰八年发动政变恢复明朝政权,吴氏的太后身份被撤销,并降为“宣庙贤妃”,此后她被迫退居宫外。
吴氏于天顺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尽管她去世后未得到太多尊荣,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复位后,才恢复了吴氏的皇太后地位,并为她追谥“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
孝肃皇后周氏
周氏,生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十月十四日,北直隶昌平(今北京市)人。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周氏入宫,成为皇太子朱祁镇的妃子。
她为朱祁镇生下了长女重庆公主和长子朱见深。尽管朱见深生母得到了应有的尊荣,但她并未像其他皇后一样被立为正宫,而是一直未被册封。
经过土木堡之变和景泰帝复位后,周氏被封为贵妃,直至英宗去世,周氏才被立为“皇太后”。
在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时,她被尊号为“圣慈仁寿皇太后”,并且在宪宗即位后,又被追尊为“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尽管周太后死后未能实现与英宗合葬的愿望,最终她得到了应有的荣耀,得以在皇室中留下深刻印象。
慈孝皇后蒋氏
蒋氏,生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来自北京大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她成为兴王朱祐杬的王妃,之后随丈夫迁居至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
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丈夫去世后,蒋氏继续扶养儿子朱厚熜,直到他继位为明武宗。蒋氏在经过一系列波折后,最终被尊号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享受了更高的荣誉。
她的尊号一度被改为“章圣慈仁皇太后”,直到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她的尊号达到了“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的顶点,最终与前后两位皇后的地位平起平坐。
她在去世后,得到了由朱厚熜精心安排的葬礼,蒋氏被安葬于显陵,并被祔享太庙。
孝定皇后李氏
李氏,生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北京通州人。她年轻时便进入宫中,成为裕王朱载坖的妃子,并于嘉靖四十二年生下了皇孙朱翊钧。
李氏与神宗的关系较为复杂,最终在继位后,她的儿子成为了明朝神宗。虽然她与儿子共同上徽号,但她的经历并未完全遵循常规礼制。
李太后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谥号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与穆宗一同葬于昭陵。
结语
这五位非典型皇太后,她们的命运可谓悲喜交加。无论是吕太后的被废除,吴太后的起伏,还是周太后与蒋太后的长期努力,她们的命运都和儿子紧密相连。她们的荣辱成败,都与儿子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成就了她们的历史传奇。
上一篇: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开国难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