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席谋士牛金星:这位在明末时期崭露头角的举人,以其出众的书法才华而受到“省书协”的高度认可,其所撰写的文章也成功进入“县作协”。他有着极为敏锐的人心洞察力,擅长迎合和恭维他人,能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然而在国家治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却显得相当稚嫩,仅仅凭借外表的声望而已。在“襄阳决策”中,他是关键的参与者之一,曾大胆建议直接攻打北京,以实现统一的伟大愿景。但他严重低估了关外满洲势力的庞大,导致亲自深入敌境,最终以失败告终。起义结束后,牛金星躲藏于其子牛佺的府邸中苟延残喘,而此时牛佺已然投降清朝,成为所谓的“貮臣”,让人倍感唏嘘。
2. 军师宋献策:作为一名江湖上的术士,宋献策擅长用虚幻的言辞和神秘的符号来迷惑他人,尽管他确实掌握了一些军事理论,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空谈层面。他曾向知名将领李自成献上错综复杂的谶语,宣称“十八子当立”(亦有说法为“十八孩儿主神器”),因此赢得了极大的信任,并被任命为高级军师。然而,命运的无情并没有眷顾他,随后被满人俘获。由于身份的特殊,他被当作一个算命的术士,很快就获释。晚年,他在京城及周边地区以占卜和扶乩为生,生活拮据,境遇坎坷。
3. 杨永裕:出身于明末士族的杨永裕,一心参与了“襄阳决策”,他主张应顺江而下,首先夺取南京,然后再向北京发起进攻,以实现国家统一的宏愿。杨永裕希望借助富饶的江南地区的财富和赋税,来培养义军,巩固其根基,展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但遗憾的是,这一战略设想并未得到广泛采纳。随着起义的失败,杨永裕的去向也成了一个历史迷,众人对他的最终结局议论纷纷,无法确认。
4. 顾君恩:这位明末士族出身的举人同样参与了“襄阳决策”,他提议将西安作为新的国都,并得到了李自成的采纳。然而,当时关中地区已经满目疮痍,人口稀少,粮食短缺,且地理位置偏僻,根本不适合作为帝国的都城。因此,这一建议的失误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随着起义的结束,顾君恩的消息便骤然消失,令人为他深感忧虑。
5. 李岩:在动荡的明末,李岩以举人的身份受到关注,被认为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和战略眼光,然而最终未能得到重用,命运不济,惨遭屈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李岩的记载大多模糊不清,甚至有人质疑他是否只是小说中的虚构角色,这进一步增加了其真实身份和命运的神秘感。从客观的视角来看,李自成麾下的谋士整体素质较低,远不足以肩负起安邦定国的重任。与历史上那些成就斐然的帝王相比较,李自成手下的谋士显得相形见绌。像越王勾践的范蠡、刘邦的张良、刘备的诸葛亮、朱元璋的刘伯温、朱棣的姚广孝及皇太极的范文程等,都是举世无双、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绝非那些侈谈口才的腐朽儒生所能相提并论。
自古以来,得才之士则能治天下,李自成既无出色人才,也未能掌握人才之道,他又如何能实现自己的天下梦想呢?因此,他的失败实际上是情理之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