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魔老冯。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吴三桂能活得更久,他是否能战胜康熙并统一天下?
在康熙的时代,吴三桂、郑经、葛尔丹、察哈尔王和沙俄等力量都曾被视为对康熙政权的重大威胁。乍一看,这些势力似乎形成了联合反抗的态势,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矛盾同样深刻,合作更多是表面现象。以吴三桂为例,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葛尔丹则希望恢复蒙元的疆域。即使这些势力在某些时刻表现出合作,但内心的矛盾从未消失。更重要的是,吴三桂本身并没有具备足够的天时、地利、人和,也缺乏全局视野,难以在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即便他活得更久,这些缺陷也无法弥补。
吴三桂的名声早已臭不可闻,他的群众基础更是薄弱,政治纲领模糊不清。这使得他即使活得再长,也未必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明朝灭亡后,吴三桂成了许多明朝遗民心中最大的叛徒。虽然他投降了清朝并被封为平西王,但他与曾经的反清复明势力关系极为紧张,甚至连清朝对他也始终心存戒备。这也许正是康熙决定撤藩的原因之一。吴三桂在引清兵入关后,虽然表面上与南明保持某种联系,但他在清朝重用之后,立刻成为了镇压南明的先锋之一。为了保住平西王的身份,吴三桂亲手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杀害。自那时起,吴三桂的声誉就彻底破产,反清复明的旗号也变得空洞无力。即使一些反清势力愿意支持他,实际上也不过是出于各自的私利,他们只是借机寻求自己的利益罢了。
吴三桂造反,更多的是源于他无法满足自己在云贵地区的割据野心。他从未真正打算推翻清朝,只是希望能够稳固自己对云贵地区的控制权,像明朝时的沐王府那样安稳。像尚之信、耿精忠等人,出兵的动机与吴三桂类似,他们也不过是希望通过武力逼迫清朝做出妥协,满足自己的要求。由于缺乏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明确的政治纲领,吴三桂即便活得更久,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吴三桂与其他三藩的进攻策略过于简单和幼稚。一旦开战,他们便注定无法回头。他们希望清朝承认他们对南方的占领,这显然是痴心妄想。康熙怎么可能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妥协呢?正如一句古话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造反本就已经是叛逆行为,居然还想扩张领土,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更重要的是,吴三桂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勇气。康熙十四年,吴三桂攻打长江时竟然求助于西藏的五世达赖,试图通过调解来让清朝放过他,这简直是荒唐可笑。吴三桂错失良机,给了清朝喘息的机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更糟糕的是,耿精忠在接连失利之后,竟然选择了投降清朝。没有决心和勇气的人,怎能在险境中取胜?即使活得再久,他的失败也已经注定。
除此之外,吴三桂所控制的云贵地区经济贫困,尽管他可能积累了部分财富,但这些财富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场持久战。正如古人所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即便吴三桂拥有一些不义之财,这些财力也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所以,他必须在短期内决胜,速战速决,否则一旦陷入消耗战,他必定会败北。然而,在攻打长江后,吴三桂选择与清朝正面冲突,这不仅给清朝喘息的空间,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如果他能够采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路,选择以长江为界,切断清朝的财政来源,再向北进攻,局势或许会有所不同。尽管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未能长久存在,但它至少存续了几十年。吴三桂在战略思考和决策上存在严重问题,依靠自私的图谋和不稳定的联盟去挑战康熙,简直是痴心妄想。即便他多活二十年,也无法改变结局。
再者,吴三桂的联盟完全是貌合神离,缺乏信任和合作的基础。葛尔丹趁着清朝镇压三藩之际,蚕食蒙古各部,他并不打算为吴三桂出头。尽管他们共同敌视清朝,但葛尔丹的目标是恢复蒙元的疆土,并不关心吴三桂的生死。耿精忠则是一个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他经历了接连的失败后,最终选择投降清朝。尚可喜根本没有反叛的意图,直接出兵与吴三桂对抗,虽然后来被尚之信囚禁,但他始终没有考虑过支持吴三桂。而身在台湾的郑经,充其量也只是浑水摸鱼,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信任。他自己对吴三桂也心存疑虑,如何能指望他领导这支松散的力量走向胜利?
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