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因其直接涉及到他的历史“污点”,如今很难完整且准确地重现当时的情景。众所周知,李世民声称带领十名将领或骨干人员参与此事,但似乎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人们普遍认为秦琼并未参与此次变故,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参考《旧唐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线索:
在武德九年,皇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策划了对李世民的阴谋。六月四日,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诸人途经玄武门,进行反击。按照记载,这里共有12个人,且末尾的“等”字暗示着可能还有其他骨干成员参与,怎么突然变成了十人呢?这便造成了秦琼未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误解。
这种误解可能源自于《新唐书》的记载,或是因为秦琼在此次事件中并未表现得像尉迟恭那样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更为准确的解释是,李世民的分工安排可能使得秦琼的参与被忽略。实际上,秦琼或许负责对抗从外部赶来的太子府援兵,特别是在薛万彻将领的部队到达后,玄武门外爆发过激烈的战斗,那时他担负起了抵御外敌的重任。因此,诸多推断使人难以精确还原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而提到的十名参与者的说法也显得不够准确。
接下来,本文将简要讨论《旧唐书》中提及的这12位参与者的最终结局。
首先,是长孙无忌,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是文臣中极为关键的一位人物。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一直延续至其去世前,他被托孤的重任,然而最终却未能在李治与武则天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终被削爵流放至黔州,在痛苦与绝望中选择了自缢而亡。
其次,尉迟恭在变故中表现得十分勇猛,他斩杀了李元吉,并提着李建成的头颅,威吓玄武门外的敌兵,给李渊带来了极大的威压。他在这场战斗中非常忙碌,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一度骄横不已,然而在李世民的警惕与敲打下,他最终改过自新,晚年选择“修仙”,圆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三、第四位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他们两人常被视为最佳的谋士,分别以其智慧和策略支撑着李世民的统治。杜如晦46岁时因病去世,而房玄龄直到69岁才寿终正寝,两人都算是善终。
第五位宇文士及,性格上有些问题,他抛弃了配偶,当年更是在隋朝受挫后试图复婚,却遭到辱骂。他最终成为宰相,但因身体欠佳,老死于任上,算是平平善终。
第六位是高士廉,他活得较长,最终享年72岁,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重要人物。
第七位侯君集则命运最为悲惨,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协助太子李承乾谋反,最终遭到李世民的处决,令李世民自此不愿再去凌烟阁缅怀那些曾经的功臣,倍感心伤。
至于第八至十一位,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与屈突通,四人在战斗中尽显勇猛。秦琼在大唐历史上被称为第一猛将,虽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参与细节不详,但其最终因病去世,其他三人也都选择了善终生活。
最后,第十二位张士贵,他在《隋唐演义》中被描绘得十分悲惨,然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大将,战斗与薛仁贵短兵相接时已去世,怎么能说他与之有直接关系?不过他确实经历了许多误解,最终以72岁高龄平安去世。
综上所述,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确切情况仍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那些参与者的结局亦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