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在军旅生涯中有过三次与“远征”相关的军事行动或者动议。一次是1934年红十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远征,一次是1948年中央令他率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一次是1950年毛泽东准备让他挂帅抗美援朝。
最后两次远征,且都由粟裕本人挂帅,但是,他两次放弃,或者说辞掉了。这是否与1934年红十军团远征失败存在一定关联呢?
首先,1934年红十军团远征失败,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当时,红军在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在危急时刻,党中央接受国产国际的建议,组建远征军,即以红十军团(由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编而成)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打出苏区,实际上为中央红军长征转移承担牵制敌军的任务。粟裕时任军团参谋长。结果,红十军团出征后,孤军深入敌后,遭遇强敌,补给匮乏,最终在怀玉山几乎全军覆没,19师师长寻淮洲牺牲、另一负责人方志敏被俘。粟裕因为率先头部队先出发一步而侥幸逃出敌手。怀玉山失败后,他在浙南山区打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晚年,粟裕反思这一次远征行动,认为“战略意图和作战动机严重错误”是失败主因之一。这一经历使他日后对远离后方、缺乏协同的大规模远征持审慎态度。
1948年春,为了把作战引向蒋统区,党中央计划派粟裕率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但粟裕经深思后,认为有三个困难:
一,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师)。
三,再从战略角度来看兵力的运用问题。三个纵队渡江南进,而又调不走敌人在中原的四个主力军(师),则势将分散我军兵力,增加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打掉敌人的优势,进一步改善中原战局;而我进入江南的部队,由于作战环境的关系,也发挥不了他们善打野战的长处。再则,三个纵队在渡江后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约五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
因此,粟裕“斗胆直陈”党中央,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比南进作战更有利。并且,他提出了豫东战役的构想,他的建议最终被党中央采纳。
粟裕这次向党中央建议取消南进计划,是否有红十军团远征失败的教训呢?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基于渡江后三个纵队的战场实际(如兵力对比、后勤保障)等,不排除会形成红十军团孤军深入为被敌人围歼而覆灭的可能。当时红十军团的教训,也可能强化了粟裕对“脱离根据地作战风险”的警惕,因此他更倾向依托解放区优势歼敌,避免重蹈覆辙,故选择在江北作战,先歼灭敌有生力量。
不过,1950年抗美援朝,粟裕没有挂帅出征,请辞的原因是健康问题。这是真实的。粟裕长期受战伤后遗症困扰(如美尼尔氏综合征、颅内残留弹片),1950年他的病情加重,头痛眩晕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为此,他向毛泽东说明身体状况难以胜任指挥抗美援朝的重任,中央最终改派了彭德怀。
尽管健康是主因,但是,陈冠任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认为,其中也不排除红十军团远征失败的历史教训的间接作用:即红十军团远征中出现的粮弹困难、医疗匮乏等导致非战斗减员的记忆,可能加深了他对“身体状态影响战役指挥”的认知。不过此因素较隐蔽,远不如健康问题直接。
红十军团远征的失败为粟裕提供了深刻的战略反思素材,尤其使得他对孤军深入、后勤薄弱作战模式一直保持着十分谨慎的态度,这在1948年南征谏阻中有所体现;而1950年抗美援朝的请辞则主要因身体伤病所致。但是,两者关联在于历史教训塑造了他的全局风险意识,使得他指挥作战时既大胆又十分谨慎,从而作出理性的抉择。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的来龙去脉,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出现盗版,请到正规渠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