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三国演义》中称诸葛亮为“多智而近妖”,但这并不意味着诸葛亮没有犯错。正如《晏子春秋》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诸葛亮,也难免有过失。实际上,诸葛亮曾做出过两次重大错误的决定,而这两次错误若有一人幸存下来,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那么,这两个人究竟是谁呢?
功高盖主,必死无疑
众所周知,刘备把蜀汉的基业托付给了能力平庸的刘禅。然而,在刘备去世之前,刘封这位养子曾被培养为继承人。刘封不仅战功赫赫,且表现出色,是继承帝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史书中记载,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且难以控制,担心他在继位后可能会威胁刘禅的地位。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直接除掉刘封,以免后患无穷。
那么,为什么刘封注定要死呢?刘封是罗侯寇氏的后代,属于正宗的贵族血统。在东汉乱世中,他被刘备收养为义子。刘备当时没有子嗣,所以决定把刘封作为继承人。然而,公元207年,刘禅出生了,这意味着刘备的江山有了后继人。尽管刘封战功显赫,但刘备作为父亲,自然希望将权力交给自己的亲生儿子,遵循当时的宗法继承制度。
更重要的是,三国时期,刘封虽然有着显赫的战绩,但他未能支援关羽夺回荆州,导致关羽最终死于麦城。关羽之死给蜀汉带来了重大的打击,刘备也深感痛惜。诸葛亮因此认为刘封的功高盖主,若让他存活,刘禅恐怕难以继位。于是,他的建议成了刘封命运的转折点。
战败逃跑,后被斩杀
虽然诸葛亮在刘封之死中充当了推手,但实际上,刘备才是最想要刘封死的人。诸葛亮不过是充当了背锅侠。那么,诸葛亮错杀的第二个人又是谁呢?这就是马谡。北伐时期,诸葛亮为了统一天下,决定对曹魏发起进攻,意图摧毁魏国。马谡此时在蜀汉军中拥有很高的声望,被委以重任,镇守街亭,街亭地处天险,是蜀汉军队的军事要地。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经过精心设计。他派赵云吸引魏军的注意力,自己则亲自率领精兵占领了陇右的多个郡县。只要再攻下剩余的两郡,陇右就能完全纳入蜀汉掌控。而马谡的任务,就是拖延魏军,确保诸葛亮的军队能顺利吞下陇右。然而,马谡未能按诸葛亮的命令行事。他没有选择在水源附近安营,而是将军营设在山中。水源对于军队至关重要,而马谡的选择导致魏军成功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并将蜀军困于山中。结果,蜀军被魏军包围,只能等死。
马谡的战略失误导致蜀汉北伐的失败,他只能狼狈逃回诸葛亮的大营。面对如此失职和逃亡,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严厉的决定,斩杀马谡。
误杀两人,蜀汉早亡
那么,诸葛亮为何执意杀死马谡?首先,马谡未能完成自己的军事任务,导致蜀汉在北伐中的优势丧失;其次,马谡在战场上的临阵脱逃,表现出极大的失职。综合这两个因素,即便诸葛亮再不忍心,他也不得不斩杀马谡。然而,刘封和马谡都是蜀汉政权中极具价值的人才。如果他们没有死,蜀汉的命运或许就会发生改变。
刘封在随刘备征战时,不仅帮助蜀汉夺得了荆州、益州、汉中等战略要地,而且他在与曹操对战时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使得他受到了刘备的极高器重。如果刘封未死,且成为继承者,蜀汉的江山或许不会在诸葛亮去世后迅速崩溃。而马谡,作为蜀汉的重要谋士,曾多次提出有效战略建议,并为蜀汉的扩张做出了贡献。若马谡继续活跃在蜀汉的政治军事舞台,或许能在诸葛亮死后为国家稳固局势。
若刘封或马谡未死,蜀汉的未来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但历史已成定局,他们的死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