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刘备遭曹操重创,几乎失去所有资源、兵力微弱的情况下,诸葛亮毅然决然地自告奋勇,前往东吴请求支援。刘备一度陷入绝境,曹操的进攻令其狼狈不堪。眼看着这位曾经威震一方的英雄被逼至如此境地,曹操洋洋得意,甚至打算趁机与孙权在江南“会猎”联手,进一步扩张势力。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的东吴之行注定是徒劳无功。东吴当时国力强盛,历经三代,政治稳定,人才辈出。而刘备不仅兵力稀少,连最基本的资源也已几乎消耗殆尽,凭什么与东吴的强大力量结盟?孙权为何要和一个弱小的刘备联合,这似乎是对他资源的无理要求。
然而,孙权选择了和刘备建立联盟,背后的原因并非诸葛亮的巧言令色。实际上,孙权之所以答应,更多是出于共同的利益考量。曹操若轻松跨越长江,东吴的安危将难以保全,孙权深知自己的处境同样危机四伏,无法坐视不理。刘备和孙权有着共同的敌人——曹操,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威胁,因此,合作成为了最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
最终,孙权选择与刘备结盟,这一决定的背后,实质是利益的驱动,而非单纯的感情或个人能力。
2. 可能有人会质疑:你所说的是否成立?人生中的很多事并非如此。为了回应这一疑问,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
提到范雎,许多人现在可能已经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但在战国时期,范雎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他设计并执行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后,秦国迅速崛起,他一度成为权倾一时的宰相。
然而,正如许多历史故事一样,命运常常由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改变。一天,一个叫蔡泽的书生走上街头,满嘴夸赞自己:他自信地说,作为燕国来的宾客,只要一见秦王,他必定会取代范雎的宰相位置,成为新的权臣。蔡泽这一言论直接挑衅了当朝的宰相,难道他真的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傻子?
事实上,蔡泽并非愚笨。面对这种大胆的言辞,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在当时,范雎失宠已久,权力逐渐下降,尤其是因推荐的大将郑安平投降赵国,范雎逐渐丧失了秦王的信任。蔡泽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时机,知道范雎的职位并不稳固。
于是,蔡泽见到了范雎,面对范雎的责问,他轻描淡写地回应:“我是来救您的。”他继续分析,告诉范雎,若再继续留在宰相位置,生命恐怕都会受到威胁。此言一出,范雎顿时警觉,他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真正威胁,于是立即向秦王辞去宰相职务,并举荐蔡泽接替。
这个故事表明,荣华富贵在生命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面对危险时,活命才是最重要的利益。蔡泽的聪明之处,不在于他能占据宰相的位置,而在于他精准地发现了范雎的利益被严重威胁,才使得范雎甘愿放弃自己拥有的权力。
这一切归根结底,仍然绕不开一个“利益”字眼。或许我们这些处于更低层次的人,难以理解高层次人物所看重的利益和角度。
3.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国外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它同样传递了相似的意义。
人何时算成熟?当你能够深刻理解《资本论》中的观点:“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一旦思想偏离了利益,就容易做出让自己丢脸的事情。”早在几千年前,鬼谷子就说过类似的话:“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美事。”甚至连虫子的行为也与利益息息相关,何况是人呢?
当我们领悟到这一点后,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阻碍都会变得不再那么沉重。因为利益始终是人类行为背后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