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曹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象征着曹魏政权的正式衰亡。这个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为司马懿家族迈向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三国时代即将迎来终结的时刻。
曹魏的失败,部分原因在于其皇帝的短命,而另一部分则源于曹丕和曹睿两位帝王对宗室的压制。这种长期的权力削弱,使得曹魏内部再也无法培养出有能力的宗室继承人。而在高平陵之变时,虽然可以替换成曹操或曹丕,但不管换成哪个稍微具备政治能力和常识的人,都能够利用挟持皇帝的机会,前往许都。毕竟,曹魏的崛起本就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谁会缺乏这种基本能力呢?然而,曹爽却选择了一个极其不明智且糟糕的决策。他这个选择虽然最终让其他人受益,却成了他个人致命的错误,曹爽在此事件中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为众人带来了片刻的安宁。
在当时,曹爽是唯一的辅政大臣,又深受皇帝的宠信。掌握着皇帝的权力,如果再来一次挟天子令诸侯的行动,理论上无论在法律还是政治上都将比当年曹操的情况更加简单。曹爽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义罢免司马懿的官职,号召天下勤王,讨伐司马懿。当时西北都督郭淮的妻子与曹爽有亲戚关系,留守的大臣陈泰也并非无能之辈,毌丘俭则是司马懿最大的对手,文钦和王凌在邺城驻守,还有能力出众的宗室成员曹宇和曹肇。太原的王机与幽州的田豫,以及扬州在魏明帝时期驻守的士兵,都是未受到司马懿影响的力量。只需皇帝一纸诏书,各地兵马就能迅速响应,一同向洛阳汇聚,手握名分的曹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即使有些人不愿调动,也大概只是选择保持中立,公开支持司马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各个角度来看,曹爽其实拥有最大的胜算。
面对高平陵,司马懿不过是一座空城堡,虽然是都城,却有何用处?即使有一些随曹爽的大臣及其家眷,司马懿也并不敢轻举妄动。他的威胁仅仅看似可怕,实则丝毫没有勇气下手。一旦他动手,就会彻底成全曹爽,成为整个天下的敌人。而彼时的司马懿已经年逾七旬,即使他的亲信发动叛乱,能耗时几年呢?曹爽完全有能力将其平定。然而,曹爽沉迷于自身的安稳与财富,做起了守家之犬。难怪桓范痛斥,曹子丹乃一代英豪,怎会生出如此不堪的儿子。当曹爽进入洛阳时,便也迎来了诛杀三族的悲剧。这一切的失误,皆因曹爽的无能与无知。
我是清水阿娇,一名历史的守望者,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