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他有“有恩必还,有仇必报”的原则,这一点在他的统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那些他欣赏的臣子,雍正能够给予他们极高的荣宠,而对待那些他不喜欢的人,雍正则会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置于死地,折磨他们至死。
然而,在他刚刚登上皇位时,雍正并不敢过于明显地打击报复那些曾经的敌人。比如在争夺皇位时,胤禩曾是雍正最强大的对手。起初,雍正选择以笼络的方式来应对胤禩,甚至将胤禩封为廉亲王,以示安抚。
但随着权力的稳固,雍正迅速转变策略,开始对胤禩及其支持者进行严厉的打压和清洗。胤禩本人被剥夺官职并流放,甚至更改了名字为“阿其那”。那些曾经依附于胤禩的大臣们,也纷纷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即便是已故的康熙朝大臣,雍正也未曾放过,连他们的遗产和声誉都被抹去。这其中,就包括已经去世的揆叙。
揆叙,原名纳兰揆叙,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名字较为陌生,但他的父亲纳兰明珠却是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纳兰明珠曾在金庸的《鹿鼎记》中作为一位角色出现,剧中的他以圆滑的处事方式深得韦小宝的佩服。而揆叙的哥哥,纳兰性德,更是清朝的著名词人。
在清朝的历史中,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的重臣,他在多次军事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因其卓越的表现,曾被称为“明相”。尽管纳兰明珠因贪污被惩处,但他的权势依旧存在。而揆叙也借着这层关系,在朝廷中稳步上升。
然而,在康熙晚年的政局动荡中,想要保持高官厚禄,必须明确站队。揆叙选择站在八阿哥胤禩的一方,进行了一次政治投机。在康熙多次废除太子胤礽后,康熙曾召集重臣推荐合适的继承人。揆叙与其他几位重臣联名推举胤禩为储君,但康熙的真正心思是想复立废太子胤礽,这样的推举使得康熙对胤禩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并斥责了那些支持胤禩的大臣。
因此,康熙对揆叙的信任度大为下降,尽管他因纳兰明珠的影响被升为左都御史,但未能进一步晋升。尽管如此,由于揆叙未犯大错,康熙并未因立储之事对他作出更严重的惩罚。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揆叙去世,康熙为了表彰他在翰林院的贡献,特赐予他“文端”谥号。
然而,揆叙死后,本应保全名声,但雍正继位后却并未放过他。自雍正三年(1725年)起,雍正开始揭露揆叙与胤禩“勾结”的罪行,指责他为胤禩提供政治支持等。最后,雍正命人将揆叙墓碑上的“文端”二字抹去,并加上“忠孝不仁,阴险柔佞”的字样,将这位已故大臣的声誉完全抹杀。
雍正对揆叙的这些指控,虽然并非完全无凭无据,但对一个已经去世的前朝重臣进行如此清算,也显得不够仁厚。因为当年康熙已经为揆叙定下了“文端”谥号,说明他已对其过去的过错做出了最终的裁定,而雍正的举动,实际上是在否定康熙的判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父亲康熙决策的不孝行为。最终,雍正在揆叙墓碑上刻上“忠孝不仁,阴险柔佞”的字眼,几乎可以视作是对个人恩怨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