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1年,张松与法正两位策士的密谋促使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目的是联合起来对抗张鲁。刘备带领军队从江陵出发,直至涪城,迎接刘璋的却是他率领的三万精兵,车驾帐篷辉煌夺目,场面十分气派。这两位将领的会面,表面是为了庆祝,但实际背后则是在策划一场长达百余天的宴会。这段时间里,庞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刘备可以趁机在宴席上将刘璋囚禁,这样一来,整个益州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到。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建议实在是不切实际,刘备之所以没有采纳庞统的意见,非但不是伪装仁义,而是因为他深谙其中的风险和挑战。首先,会议地点设在涪城,离成都还有几百里之遥。刘璋为何不选择在更靠近成都的地方会见刘备?显然,他并不想让刘备轻松进入成都,而选择了涪城正是有意防备。更重要的是,刘璋带来了三万步骑的军队,显然,刘璋希望刘备能从涪城直接北上攻打葭萌关,而不是闯入成都。
然而,即便刘备在宴会中挟持了刘璋,这也并非必然能够成功。毕竟当时刘备的大将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都留在了荆州,没人能够立刻行动控制刘璋。而刘璋手下的军队并非没有战斗力,若发生冲突,很可能迅速发展为一场大规模混战,后果也无法收拾。
假设刘备真的控制住了刘璋和他的三万军队,接下来的困难更加艰巨。刘备初到蜀地,对地形、局势并不熟悉,贸然行动很可能被反包围,而蜀中的其他军队也会迅速增援。即便刘备的军队作战力较强,局面依旧会十分混乱。更为复杂的是,涪城距离成都有几百里之遥,即使刘备控制了刘璋,也很难迅速将局势掌控过来。回想当时刘璋的长子刘循坚守雒城近一年,刘备的进攻也在此遇到顽强阻力,庞统更是在此时中箭而死。
刘璋的许诺是让刘备入蜀对抗张鲁,但刘璋的部下,像黄权、王累等人却纷纷反对。若刘备真在宴席上挟持了刘璋,那么这些将领很可能转而支持刘璋的儿子刘循,继续坚持抵抗。毕竟刘家人历史上并非拘泥于血脉亲情,刘璋如果被软禁,势必激发众人的反抗。刘备此时南下成都,注定会遭遇顽强的反扑。
实际上,刘备不是鲁莽之人,他的谨慎早已名声在外。正如他自己所言:“曹操用急,我则宽;曹操用暴,我则仁;曹操用诈,我则忠。”刘备在荆州待了八年,对形势的把握极为精准。在刘琮秘密投降曹操时,刘备即便已在襄阳,也并未贸然攻打,反而选择了等待时机。同样,刚刚踏足成都,他更需稳扎稳打,赢得民心。
庞统和法正这些策士,属于战国时期的智囊人物,关注的是如何快速获取利益,而缺乏长远的视野。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会提出这种急功近利的建议。事实上,不仅是庞统,张松与法正也曾提出类似的意见,但刘备最终并未采纳。正如《三国志·先主传》所述,刘备明确表示:“此事关重大,不能仓促行事。”庞统在《庞统传》中也提到,刘备刚刚进入他国,恩信未建立,贸然行事将会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如果刘备真在宴会中擅自挟持刘璋,恐怕会背负更为严重的骂名,甚至成为孙权口中的“猾虏”。对于历史的解读,刘备最终选择了稳妥的做法,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