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太极宫玄武门发起了一场兵变,成功夺取了皇位,随后两个月后,李渊将皇位禅让给他,李世民因此成为了唐太宗。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对自己的宝座来之不易十分清楚,他意识到自己缺乏人民的支持,因此不遗余力地想要恢复彭城皇族的声望。他任用贤才、谨慎理政、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和桑蚕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口大幅增长,社会也逐渐恢复了和谐与安定的局面。
此外,李世民加强了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积极平定边疆的少数民族,让大唐的国土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盛世。然而,政治上的成功并未能缓解李世民心中多年的忧虑,尤其是他年事已高时,对于大唐的未来愈发感到不安。他常常自问:“大唐的基业是否能够延续下去?”这样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令他十分苦恼,“要是有位智者能为我指点迷津就好了。”
就在这时,李世民想到了袁天罡。这个人并非平常人,他是唐代声名显赫的道士和玄学家,精通五行和六壬之术,擅长面相鉴定,能够准确预测吉凶。他在民间素有盛誉,传说他能透视人的命运与前程。他曾指出岑文本的眉形长过眼,脸上有骨相,预示着他会成为大官,但因身体不对称,难以享长寿。后来岑文本的命运正如袁天罡所言,而他还曾预言房玄龄会富贵显达,房玄龄果然很快成为了一位权势滔天的宰相。
李世民希望能够从袁天罡的口中得知大唐的命运,于是特意将他请入深宫,恭敬地询问:“先生,您认为大唐会在何时灭亡?”袁天罡虽然能够看透福祸吉凶,但这个问题他却无法明确回答。他深知李世民心中真正渴望的是大唐的长盛,非但不希望听闻国运衰落的预言。他思索片刻,缓缓说道:“大唐亡于猪上树时。”
李世民听后大笑不已,众所周知,猪不可能爬上树,这岂不是在暗示大唐将会永远兴盛下去?李世民对此答案十分满意,亦因此重赏了袁天罡,心中一时无忧,继续安然地履行他作为皇帝的职责。然而,李世民并未察觉到,袁天罡口中的“猪”并不是指实际的动物,而是一个名叫朱温的人。
在参与黄巢起义后,朱温假意归顺唐僖宗,然而僖宗对此毫不知情,误以为又招揽到了一名杰出的将领,心中暗自得意,还给予了他“全忠”的封号。随着唐昭宗即位,朱温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已掌控了中央政权,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用武力杀了昭宗,扶持昭宗之子李柷,也就是后来的唐哀帝。然而,这位年幼的哀帝不过是朱温手中的一颗棋子,朱温很快就以禅让的名义,夺取了李唐的天下,并建立了“后梁”。这一切如同袁天罡曾经所言,当“猪上树”之时,大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如果当初李世民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或许他就会更加警惕朱氏官员的权力扩张,并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对朱姓人士多加提防。也许这一切注定是大唐的命运,若没有朱温,滋生出其他人物也能替代李唐。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时光荏苒,往昔已然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的仅是一声无奈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