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11)
上一章:
大明内阁团:大明王朝的命运,难不成是被一帮男秘书决定的?
(杨一清 形象)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这一年,大明帝国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
首先,内阁首辅费宏因为工作能力欠佳,被迫下台,继任的职位由资深官员杨一清接管。
杨一清,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官员,在大明官场中可谓风云人物。他的仕途跨越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朝代,纵横捭阖,深得朝廷权臣的信任,可谓一代奇才。
除了杨一清,刚刚进入内阁的还有朱厚熜极为倚重的两位心腹,张璁和桂萼。
对于朱厚熜来说,张璁与桂萼是他刚刚继位时便表现出忠诚的臣子,几乎让他有心要立即将两人推向内阁的最高职位。然而,问题在于,二人的官职尚不显赫,刚从南京朝廷调回京城,若是过于急功近利地升迁,恐怕会引起其他官员的不满,甚至可能被认为是皇帝独断专行。
大明朝,并非单纯为朱厚熜一人所主,而是关乎众多朝臣的利益,甚至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天下属于全体百姓。因此,即使皇帝有意提拔这两位老臣,仍然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幸运的是,第二件事很快发生,给了朱厚熜一个绝佳的机会。
(李福达 形象)
这件事的主角是李福达。
李福达,字不详,山西代州人,弥勒教的领袖之一。
弥勒教是起源于白莲教的一个分支,白莲教最早由唐宋时期的佛教净土宗衍生而来,深受底层民众的信仰。白莲教的信徒遍布民间,他们以反抗压迫、为民请命为宗旨,甚至在元朝末年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力量。
进入明朝,白莲教依旧势力庞大,信徒多为贫苦百姓,教义和活动则五花八门。一些信徒打着教义的幌子,拉拢群众、贼盗私利;有的专门讨好朝廷高层,通过贿赂获得权力;也有一些则在豪门之间发展信徒,试图借机攀附权贵。而在更广泛的社会中,白莲教常常作为反抗的象征,带领人民揭竿而起。
李福达出生在白莲教信仰深厚的家庭,他的祖父李陇曾因施展幻术祸乱民间,朝廷也为此头痛不已。而他的父亲和叔父也曾参与反叛活动,在明朝正德年间更是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起义,虽然最后他们成功逃脱,但这无疑使李家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反贼之家”。
(茅子元,南宋时期的白莲教创始人)
李福达虽然出身反叛之家,但并非一个冲动的武夫。他博学多识,颇有远见,虽然心怀反叛之志,却也清楚大明的朝政已日趋稳定,尤其是在朱厚熜治理下,国家已经趋向盛世。若依旧单打独斗,只会陷入绝境。于是,他不再单纯沿袭祖辈的做法,而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路。
他开始意识到,若继续与朝廷为敌,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于是,李福达萌生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念头——与其反抗,不如投身朝廷,成为一名大明公务员。
这一想法看似荒唐,但在当时却并不完全不可行。大明的科举制度极为完善,只要他愿意,凭自己的才学,甚至有机会成为状元。只是由于他过去的反叛行为,已经成为了朝廷的重点通缉对象。因此,李福达不得不伪装身份,化名张寅,重新开始。
(科举考试)
李福达在新身份下,决定不走科举之路,因为科举虽然有可能使他成功,但路途漫长,李福达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更快速的途径获得权力。于是,他通过捐资和贿赂的方式,成功购买了一份太原卫指挥使的职务。
这个职位虽然在大明的军事体系中不算顶尖,但也是一项具有实权的三品军职,相当于一个旅长。李福达的举措显示了他出色的运作能力,凭借其巨额的捐款和精明的关系网,他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
(郭勋 形象)
李福达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武定侯郭勋的帮助。郭勋的家世背景深厚,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后裔。尽管郭勋在嘉靖朝名声不显,但他那强大的家族背景使得许多人对他敬畏三分。
李福达通过郭勋的关系,顺利获得了这份与他身份和地位不符的高职。但显然,这种“买官”的行为并不符合明朝官员任命的正规流程,很容易引发风波。
然而,李福达的买官行为引起了其宿敌薛良的关注。薛良认为,李福达从事过多次反叛活动,现在竟然能通过金钱买得官职,这简直是对大明王朝法律的挑衅。薛良愤愤不平,决定向官府举报此事。
(马录 形象)
薛良选择将此事报给了山西巡按御史马录。虽然巡按御史的官职并不高,但马录是一位刚直不阿、严明执法的官员。接到举报后,他毫不犹豫地展开调查,逮捕了李福达,并将此案公之于众。
(都察院 形象)
为了查明真相,马录决定将李福达公开审问,他将李福达捆绑五花大绑,带到闹市中让百姓辨认。事实证明,李福达并未完全改变自己的外貌,许多人一眼便认出了他,纷纷向他跪拜。
这些磕头声在李福达耳中仿佛是催命的丧钟,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命运走到了尽头。
下一章:
李福达之狱:大明皇帝要帮反贼头子翻案,这正史居然如此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