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了景耀三年,刘禅下诏追封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等人,给予他们谥号。然而,曾经单骑救主的赵云却不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赵云已经去世31年了。
赵云的谥号
直到次年,在姜维的强烈推荐下,刘禅才勉为其难地追封赵云为“顺平侯”。姜维在上表时,向刘禅赞扬赵云的功绩:“赵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可以看出,姜维对赵云的评价极高,认为赵云的忠诚和勇武,理应得到追封。
有读者认为刘禅不追封赵云,或许是因为赵云的功劳不足或职位不够高。他们的依据是,刘备在世时,只封了四位大将,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和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并不在列。虽然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但在我看来,这并非刘禅未追谥赵云的根本原因。
赵云的功绩
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赵云的功绩显而易见,然而即使仅从正史来看,赵云的贡献也不可忽视。首先,赵云在长坂坡救主的事迹,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在《三国志·赵云传》中提到:“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单凭这一项事迹,赵云便理应得到追封,且旁人不会对此有任何异议。
此外,虽然《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五虎上将”的说法,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赵云被公认为五虎之一。《四库全书》更是将“五虎上将”一事列入其中,显示了这一说法的普遍接受。因此,赵云的功绩虽不如关羽、张飞等人显赫,但他仍然在蜀汉阵营中占有重要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刘禅追封的人中,不仅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被追封,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如陈祇和夏侯霸。陈祇只是刘备的宠臣,夏侯霸也不过是投降将领,赵云的功劳无疑大于他们。因此,不能仅凭功劳大小来解释刘禅为何不追谥赵云,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与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
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
从表面看,刘禅对诸葛亮称“相父”,态度恭敬,但我们可以推测,刘禅在被诸葛亮压制了12年后,内心的郁闷和不满。刘禅在17岁登基,29岁时诸葛亮去世,几乎整个青年时代都在“被辅佐”的状态下度过,这种处境对任何人来说都极为压抑。更重要的是,刘禅坚决不同意为诸葛亮建祠,这也表明他对诸葛亮并非全然敬重,甚至有较大的意见。
赵云与诸葛亮的关系
赵云与诸葛亮有着深厚的关系,他不仅是诸葛亮的心腹,还在多个重要历史事件中与诸葛亮并肩作战。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里,赵云与诸葛亮的关系尤为密切。诸葛亮借东风时,选择赵云护送船只;当周瑜去世时,赵云承担起保护的重任。即便是在刘备伐吴时,赵云也站在诸葛亮一边,反对出征东吴。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倚重赵云,除去赵云在长坂坡救主的英勇表现外,还因为赵云不仅勇武过人,还有一定的智谋。相比之下,关羽、张飞对诸葛亮始终保持一定的戒心,马超对诸葛亮的帮助有限,黄忠年事已高,唯有赵云,既勇敢又有战略眼光,且始终忠心耿耿,愿意无条件服从诸葛亮的指挥。
赵云在后期也为蜀汉稳定政局、支持诸葛亮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即便年过花甲,他依然随军出征,为北伐事业贡献力量。诸葛亮对赵云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赵云去世后,诸葛亮甚至因过度悲伤而吐血。
刘禅的抉择
因此,刘禅不愿追封赵云,实际上可能是出于对诸葛亮的某种反感或不满。赵云作为诸葛亮的心腹和亲密战友,其在蜀汉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这也是为何满朝文武中,只有姜维敢于为赵云争取追谥的原因。姜维与赵云关系密切,他也是诸葛亮的忠实支持者。因此,赵云的追谥,实际上是“败也诸葛,成也诸葛”。
总结来说,刘禅未能及时追封赵云,除了赵云的功绩与地位外,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复杂情感和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