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对于自己各自国家的安危,身为既得利益者都会为自己的母国效力。其中尤以战国四公子而最为出名,因为自身的功绩,而各自的结局各不相同。但要说谁的结局更惨,要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衡量。
单按自身的结局的惨烈程度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与平原君赵胜。但要按照家族命运惨烈的结局来算,从高到低分别是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但是无论个人功绩与家族命运,综合来说还是有所区别的。评价最高,名声最好的就是信陵君魏无忌,其次是平原君赵胜,再次是春申君黄歇,最差的就是孟尝君田文。为何如此一说,也是与他们的作为有关。
以门客之名成就自己功绩,却因此而败亡。
先说孟尝君田文,虽是齐国宗室之后,但因父亲是王族庶出,按宗法制的继承权来说,地位并不出众。而自己又是父亲的庶出儿子,因此并不讨喜。甚至自己刚出生,就差点被遗弃,还是自己的生母把自己抚养。出生于如此的家庭,对于他的打击与磨炼,铸就他的人品与意志力并不是很正的人。
为了出人头地,他也很努力,凭借自己的口才,与一定的见识,赢得父亲的认可,并放开权限,开启养门客之风。而门客的招揽成功,让其以此为屏障,打出自己的名望,成就自己的权势。只是功成之后,对于养士之风,自己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与用人方案。
只是为自己的政治积累资本,动机不纯。导致门客素质低下,又无门槛限制,最终真正的人才没有,而都是鸡鸣狗盗之徒,这也间接影响他的政治站位。由于自身立位不正,门客成员复杂且犯罪逞凶之人众多,自己也深受影响。在齐王怀疑自己时,直接就叛变自己的母国。
还跑到魏国,积极谋划联军攻齐,差点导致亡国之祸。信陵君的人品无下限,造成齐国大难,但自己却能够在自己的封地安然无恙老死。但是之后齐国复国,开始清算其罪过,鞭尸夷族夺其封地。算是自己无事,但家族遭难,且自身的名声也是四公子中最差的。
以出身问题论才干,终难大成。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王族,其父亲是赵武灵王,而其后的两位齐王,都是其直系亲属。自身出身血统高贵,因此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其格局要高于孟尝君,其不在于自身私利与政治利益的得失,而是以维护赵国为己任。选用才能也能做到,量才为用。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物。
且有救国之功,在邯郸之战中,自己亲临前线督战,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与门客势力进行自救行动。自身也是孤身犯险,开始向各国求援,最终赢得援军救助,解除赵国的危机。
否则赵国将有亡国之祸,其死后后代子孙也秉承自己的遗志,与国家共存亡。算是战国四公子中,结局不错的人物。只是他的用人选材却有局限性,那就是以门第高低来用人,只能从中选择一部分的精英,而不能做到真正的人才选拔。
仁义无双而遭忌讳。
信陵君魏无忌却是四大公子中,最杰出的人物,也是超出时代限制的人物。他的用人原则不问出身,只问才干,真正的量才而用。打破门第限制,重用寒门才子,因而影响力与人才资源,却是最可靠与稳定的。
曾两次改变战国的局势,一个就是窃符救赵,避免赵国亡国,从而间接减轻魏国的压力。另一次就是秦国伐魏,面临巨大的压力,他本人亲自出场,一方面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能量,积极自救。因为他的名望与用人不拘一格,在这时得到丰厚的回报,最终避免魏国的亡国。但也因此被魏王忌惮,被剥夺兵权,抑郁而终。他的死,也导致魏国后续的灭亡。
功名参半终遗恨。
春申君黄歇是个特例,没有王族血统,是个寒门出身。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口才,逐步爬上高位。其政治准则就是平衡之道,期间帮助楚国度过两次重大危机,因此而成名。而其用人原则则是有层级限制,且多是浮华之辈,悍勇之徒。
秦国联合魏韩两国攻打楚国,就是被其解决。楚国王位交接之际,也是因他冒险赢回太子而平稳过渡。但是他的后期作为,让自己因此惨败。那就是利用楚王无后而偷梁换柱,让自己的儿子登基为帝,最终自己被小人暗害惨死,家族也惨遭屠戮。
四大公子的命运各有不同,但要说结局惨烈程度,还是春申君黄歇比较惨,直接现世报。其次就是孟尝君田文空有虚名,不干人事,最终不但自己的家族遭难,死后身后名也是被人唾弃。再次就是信陵君魏无忌,功高震主抑郁而终,坐视魏国的衰弱而难以作为。最终就是平原君赵胜,算是善终,且家族与国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