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毛主席在卫士的陪伴下悠闲地散步,突然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儿:“主席,您知道吗?如今南北‘二乔’因为笔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呢!”毛主席好奇地停下脚步,问道:“哦?怎么回事?”
卫士继续说:“他们俩都有一个笔名,而以前各自在不同地方工作倒没什么问题。如今都在北京了,碰到一起,工作上不太方便了。可是他们谁都不肯让步,争执不下。”
毛主席听后便决定解决这个问题,立刻把南北“二乔”叫来,经过了解后,他笑着说:“这事好办,一个保姓,一个保名,就解决了。”
那南北“二乔”到底是谁?毛主席的提议又是如何让这场纷争平息的呢?
首先,“北乔”是胡乔木,191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高中毕业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32年秋天,他接受了先进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积极参与创办了《海霞》、《文艺青年》等进步书刊。
1937年7月,胡乔木来到了延安,担任《中国青年》杂志的主编。正是他在杂志上发表的那篇《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看完后大为赞赏,尤其是其中能感受到一些鲁迅风格的文字表达,让他十分惊喜。毛主席急忙问:“这篇文章是‘乔木’写的吧?”
得知是胡乔木写的,毛主席点头道:“乔木真是个才子!”从此,毛主席便密切关注胡乔木的文章,并派人深入了解他的背景。在观察了两年之后,毛主席决定调他到自己身边工作,担任秘书职务。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找到胡乔木,告诉他组织决定调他到毛主席身边做秘书。胡乔木感到十分惊讶,连忙询问:“我真的没听错吧?是去毛主席那里当秘书?”王若飞点点头:“是的,主席已经观察你两年,做出这个决定,还是夸奖你是个人才呢。”
最终,胡乔木虽然有些犹豫,但也接受了这个机会,决定前往毛主席身边工作。到了毛主席那里,胡乔木深得信任,许多重要文件的社论稿都交由他来写。毛主席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甚至曾说:“靠乔木,有饭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多次邀请毛主席赴重庆,尽管知道蒋介石心怀阴谋,毛主席依然同意前往,而胡乔木便是随行之一,足见毛主席对他的依赖。
“南乔木”则是指乔冠华,他自幼聪颖,5岁便熟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进步文学,14岁投身学生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流亡香港,乔冠华也未例外。
到香港后,他担任了《时事晚报》的主笔,白天休息,晚上则在报社房间埋头写文章。由于他写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报社领导建议他开设通讯社,让他的文章传播到全世界。乔冠华表示赞同,但提醒说因为这是余汉谋的报纸,必须用笔名发表。经过一番思考,乔冠华决定采用“乔木”这个笔名。
1939年下半年,《时事晚报》因经费问题停刊,乔冠华便辗转多地写作,直到1942年他来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并担任《群众周刊》主编。
在重庆,乔冠华与同乡胡乔木相遇,两人很快发现,他们居然都使用了“乔木”这个笔名。毛主席、胡乔木等人当时刚到重庆,在红岩小会客室接见乔冠华和刘白羽。当乔冠华与毛主席握手时,毛主席笑着说:“乔木跟我一起到了重庆,没想到这里还有个‘乔木’,不过不能叫‘大乔’和‘小乔’,就叫‘南乔’和‘北乔’吧!”
毛主席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胡乔木和乔冠华也忍不住相视而笑。
不久之后,两人由于常常聚在一起且经常在同一报纸上发表署名为“乔木”的文章,导致不少人将他们混淆。于是,大家开始建议,两人改改笔名,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可是,两人谁也不肯让步,争论起来。乔冠华理直气壮地对胡乔木说:“‘乔木’这个名字该是我的,因为我家三代都姓乔,而且你看我身材,跟挺拔的乔木最符合,应该由你改名字。”
胡乔木不甘示弱地回答:“我取这个名字,是因为10年前我曾在上海用‘乔木’这个笔名发表过文章,从时间上来看,我是‘乔木’的原注册人。”
就这样,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愿让步。不过,随着重庆谈判结束,胡乔木随毛主席离开重庆,双方的“南北乔木”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南北“二乔”再次在北京重逢。此时,胡乔木已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乔冠华则被任命为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