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睿站稳江东并建立东晋政权的过程中,周玘在“三定江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初到江东,司马睿就像一个空壳公司的老板,除了官方的装束,什么也没有。无论是军阀还是地方势力,没人把他当回事。正是在周玘及其他本土豪强的鼎力支持下,司马睿才得以逐渐稳固脚跟。
然而,剧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司马睿逐渐在江东站稳脚跟,他和周玘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两人各自怀有心机,互相算计。最终,周玘被司马睿在政治博弈中耍得团团转,心力交瘁,最终去世。
那么,这对曾经互相支持的君臣,为什么会走向分道扬镳?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互相算计的?这种结局又对双方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周玘(258年-313年),字宣佩,父亲是著名的“周处除三害”中的周处,他继承了父辈和祖父周鲂的政治遗产,可以说是生来就站在了社会的高起点。得益于祖辈的积累,周玘在家乡义兴阳羡拥有了显赫的地位,与顾荣、贺循、纪瞻等人并列为“南土之秀”,堪称南方士族的领袖之一。
周玘年轻时便显示出父辈的风范,虽然在文学上有所不足,但他谨慎处事、从不轻易交朋友,深得士人尊重。他也有一个优点,就是不急于进入仕途,虽有多次征辟,但始终没有应命。直到后来,一位省部级官员向他发出了邀请,周玘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别驾从事的职务,之后又被推荐为秀才,授为议郎。
周玘为何如此傲娇、不急于入仕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仕途核心圈基本上排除了江东和巴蜀等地的势力;二是江东一带局势稳定、经济富庶,周玘作为当地的首望,过着类似土皇帝的生活,根本没有进入仕途的动力。
转眼到公元303年,西晋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张昌在江夏发动了流民起义。流民起义虽然缺乏后勤保障,但张昌聪明地派遣部将封云和石冰开辟新的战线,试图在江南争取资源。周玘与南平内史王矩联合江南士族,推举顾秘为扬州九郡的军事总指挥,并直接起兵平乱,成功击败了石冰的军队。
周玘等人表现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当时司马睿代表的官方力量。尤其是在石冰部将羌毒被斩首后,周玘声势大振。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周玘却拒绝了朝廷的封赏,解散了军队,表示自己并非为司马家效力,而是为了保护江南的家园。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宣言,表明他不愿与司马睿过于亲近。
面对周玘的态度,司马睿的处境可谓尴尬,因为他当时虽是名义上的扬州刺史,却什么也没有。转眼到了第二年,曾经立下大功的陈敏却因权力欲望叛乱,导致江东士族与他渐行渐远。周玘在此时与刘准等人联手讨伐陈敏,最终成功将其打败。
在一系列的政治博弈后,周玘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愈加复杂的局势,他逐渐看清了司马睿的真正意图。当时,司马睿借助北方士族的势力,开始在南北之间攫取利益,控制了局势的走向。此时的周玘,心中早已有了疑虑。
司马睿的权力逐渐增长,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策略,利用北方人威胁南方豪族,并让他们为自己卖命。而江东的士族,如同棋盘上的棋子,被操控、被撕扯。在这一过程中,周玘逐渐感受到自己被愚弄的痛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在为谁效力。
最终,周玘与王恢密谋发动政变,意图除去北方士族的影响。然而,计划很快被泄露,王恢在逃至周玘处时被其杀害,政变未能成功。
在周玘失去耐心后,司马睿不得不重新审视周玘对江东局势的影响。虽然周玘的力量和影响力不可忽视,但他与司马睿的关系已然无可挽回。司马睿通过复杂的政治手段将周玘牢牢控制住,但也因此深陷江东士族复杂的局势,无法自拔。
在司马睿的操作下,江东的士族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内耗和分裂,司马睿借此时机,将局势牢牢掌控。但这种策略,也注定将为未来的政治格局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