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这位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和发展操劳一生的伟人,曾经说过:“打桥牌的时候,我能什么都不想,专心致志在牌上,能让我的头脑完全休息。”因此,卓琳深深感谢邓小平的桥牌朋友们,感谢他们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与邓小平一起打桥牌,让他能够放松片刻。
邓小平第一次接触桥牌,大约是在1952年左右。那时,他正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一次,邓小平经过四川内江,偶然遇到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教会了他打桥牌。自此以后,邓小平便迷上了这项优雅的游戏。
邓小平之所以如此热爱桥牌,是因为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桥牌是四个人的合作与对抗,需要高度的集中力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因此,邓小平不仅把它当作锻炼脑力和体力的一种方式,更视为结交朋友、加深友谊的重要途径。比如,原北京市政协主席王大明,就通过桥牌与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大明在学生时代就参与了中共地下党活动,并且学会了打牌。不同的是,当时的他学习牌技,更多是出于工作需要。那些年,他们在开会时,常常借打牌掩饰身份,以防外界的监视。新中国成立后,王大明曾担任北京市委处长、部长、市委副书记等职务。1961年,邓小平到北京郊区顺义县进行农业调查,正是在这个时候,邓小平与王大明在牌桌上结识,开始了为期33年的深厚友谊。
王大明回忆说,邓小平是他所接触过的最出色的桥牌玩家之一。他的牌技非常高,尤其是在比赛中的表现堪称顶尖。邓小平虽然并非每场都能获胜,但他无论在政治还是桥牌方面,总能展现出一位统帅的风范。打牌时,他总是策略周全,攻守得当,尤其擅长在无胜局的情况下节约时间,而在关键局面上,则会慎重选择每一步。邓小平有时表现得非常有冒险精神,尤其喜欢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局面,给对手带来出其不意的打击。
无论胜负,邓小平总能保持冷静,从不因小小的失误而发火。牌友们都非常欣赏这一点,并且每次与他打牌,都能感到轻松愉快,不会感到任何压力。有时候,邓小平出错牌,其他牌友也不会客气地指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邓小平总是虚心接受,若是认为对方说的有道理,便会点头同意;若不同意,他也会反驳。正是这种平等和开放的气氛,使得与邓小平打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无比自在。
邓小平虽然不喜欢在牌桌上谈论政治,但在某些特殊时刻,政治话题还是会自然流露。有一次,邓小平参与的牌局中,大家不禁谈到了国内外的时政问题。邓小平对此只简短回应了几句,并没有展开讨论。虽然他在牌桌上严格遵循不谈政治的原则,但对于一些朋友的私事,邓小平却总是非常关心。比如,聂卫平曾告诉他有关张蓉芳和胡进的分居问题,邓小平当即表示要尽力帮助解决。
在邓小平的关注下,桥牌在中国的地位逐渐提高。1978年,北京几位桥牌元老联名给邓小平写信,恳请他支持桥牌在中国的发展。邓小平收到信后,立即指示体委予以考虑。在他的支持下,桥牌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复兴,并且国家体委于1979年举办了首届全国桥牌比赛。不久后,中国桥牌协会成立,并加入了世界桥牌联合会。
1988年,邓小平被授予“世界桥联荣誉金奖”,并成为中国桥牌协会的荣誉主席。此后,他又因对桥牌发展的贡献而被国际桥牌新闻协会授予“戈伦奖”,这项奖项是对他在世界桥牌界做出的杰出贡献的高度肯定。
邓小平的桥牌水平相当高,不仅仅是他在比赛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的高尚品德和谦和态度更是赢得了所有牌友的尊敬。无论是在文津俱乐部的桥牌赛上,还是在与其他世界顶级牌手的对局中,邓小平都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他与美籍华人杨小燕的那场桥牌对局,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尽管年近80岁,邓小平依然在牌桌上展现出清晰的思路、稳健的牌风和过人的智慧,令杨小燕对他佩服不已。
邓小平对桥牌的贡献,甚至影响了国际桥牌的发展。1993年,世界桥牌联合会主席亲自为邓小平颁发“主席最高荣誉奖”,以表彰他为全球桥牌事业做出的长期贡献。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桥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在牌桌上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亲切的态度,以及对朋友的关心,至今仍令许多人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