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解放军第63军187师的参谋长杨尚德带领一支团抵达西柏坡,准备执行一项极为机密的任务。在那里,他与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会面。原来,中央已经决定在3月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而这次会议的召开正值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意义重大。
此时,国民党势力依然存在,他们利用飞机轰炸和特务暗杀等手段,处处对新政权构成威胁。为了确保会议顺利召开,几支专门的秘密部队被部署来负责安保工作。杨尚德所在的187师的一个团及高炮团的一连,成为这次任务的骨干力量。
除了已经前往北平的部队,西柏坡的7个连也随时待命,投入到保卫工作中。此次安保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如何应对国民党的空袭和特务暗杀。尽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但敌人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北平解放后,一些反动势力依然在河北一带活跃。
回想起此前毛主席在河北的一处住所曾被国民党飞机轰炸,幸好当时毛主席并未受伤,这更凸显了当时局势的严峻性。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负责安保的各方都高度警惕,提前做出详细规划,并紧锣密鼓地进行部署。
负责中央警卫工作的汪东兴和刘辉山决定扩大会议场地的警戒范围,设置了两层的防线,对来往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排查。同时,还在周围的道路、驻地以及山上设立岗哨,安保人员轮流在岗哨间进行巡逻。杨尚德也带领团队对会场周围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两天细致的观察后,他们制定出了具体的应对空袭和特务破坏的详细方案,并绘制了规划图。
与此同时,高炮2团的1连进驻西柏坡。连长田子华在仔细分析地图后,判断敌人如果进行空袭,很可能会从东南方向发动。因此,他选择了一处距离会场较近、适合设置高炮阵地的土坡。此地的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人员和装备的进出,成为安保工作中的关键所在。
高炮1连迅速开始部署,这支队伍装备精良,拥有日式高射炮、美式牵引车、苏式运输车等多种武器装备。同时,为了确保空中防御的有效性,除了上述装备,还使用了高射机枪、步枪和24倍的对空望远镜。至此,七届二中全会的安保工作基本完成,只待会议的正式召开。然而,就在会议临近时,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敌特计划对毛主席和朱老总进行刺杀。
1949年3月,离会议召开仅剩三天,杨尚昆从北平收到消息:敌人正计划对领导人进行刺杀。得知这一情况后,西柏坡的安保力量立即加强,全面进入紧急戒备状态。杨尚昆指示要再次进行人员排查,并对近期到访的人员进行限制。与此同时,解放军通过审问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员得知,这些人原来是从北平逃出来的。为了防范万一,中央除了要求高炮1连加强空中警戒外,还针对敌军伞兵进行了相关的防御训练。
随着会议的召开日益临近,3月5日上午9点,高炮1连成功发现了一架敌机。距离会议开幕还有几个小时,这架敌机的出现让大家不禁提高了警惕。田子华连长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架飞机的飞行高度约为3000米,距离驻地约有1万米,且是一架运输机。高炮1连的火炮已经随时可以开火,这架飞机进入了瞄准范围。就在这时,田子华做出了一个冷静的决定——没有下令开火。
经过迅速分析,田子华判断,这架飞机可能是正在执行山西物资运输任务,尚未表现出任何攻击意图。若此时开火,反而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给即将召开的会议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因此,田子华决定保持高度警戒,而不是贸然开火。这一决定,体现了他对任务的深刻理解和对会议安全的最大负责。
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如期在西柏坡召开。为了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负责安保的各支队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定时向上级汇报,随时研究可能出现的空中和地面情况。每一个人都保持着紧张的精神状态,确保会议安全地进行,直至3月13日圆满结束。
在这次会议中,新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毛主席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将从农村转向城市。这一战略调整源自新中国发展所需恢复和建设城市的迫切需求。同时,毛主席还提出了著名的外交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进来”,即坚决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并不承认国民党在外界与其他国家所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
此外,毛主席强调,新中国必须坚持民族独立,之后,国家废除了包括《辛丑条约》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彻底摆脱了列强的控制。会议还重点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方针,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此次会议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还影响了未来几代中国人的发展方向。
随着会议结束,朱老总宴请安保队伍,大家共同庆祝会议的圆满成功。随后,参与安保的各个队伍纷纷返回前线,继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