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命运似乎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中,没有了这位“武侯”的指引,这艘小船将如何在大风大浪中继续航行?令人意外的是,蜀汉居然还能顽强地坚持了29年,刘禅,这位常常被戏谑为“阿斗”的皇帝,到底是怎样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呢?人们常说,刘禅“杀”掉的那些人,恰恰是杀对了!
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局势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带着未能完成的北伐遗憾离开了人世。当这个消息传回成都时,整个蜀汉的朝堂和百姓都为之震动,失去了这一位治国理政、军政大权兼具的重臣,蜀汉仿佛失去了指引的明灯。诸葛亮几乎凭一己之力撑起了蜀汉的一片天。
他去世后,蜀汉内部立刻陷入了动荡: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如何面对曹魏日益增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像是乌云一样压在了刘禅的头上。
那时的刘禅,年事已高,未曾表现出过多的治国才华,外界普遍认为他只是个无能的傀儡,始终在诸葛亮的羽翼下生活。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一死,这个被人轻视的“傀儡”居然挺身而出,试图承担起国事。
刘禅首先做的两件事便是稳住内部局势,安抚人心。在朝堂上,他安置了诸葛亮生前的重要臣子,蒋琬、费祎等人各司其职,确保了政务的正常运转;对外,他维持了与东吴的联盟,尽量避免与曹魏发生直接冲突,保持了相对的平静。
然而,这些手段还远远不够。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涉及的利益庞大而复杂,朝中派系暗流涌动。刘禅必须果断出手,剔除潜在的威胁,才能让蜀汉继续前行。
刘禅果断处置杨仪
杨仪,这个名字曾在诸葛亮生前响亮一时。北伐时期,杨仪作为军师,负责后勤和战术安排,立下了不少功劳。诸葛亮死后,杨仪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理应成为继承诸葛亮的人选,成为蜀汉中枢的重要人物。
然而,事与愿违,杨仪并未如愿而上,反而在蜀汉朝廷内部与魏延的矛盾愈发尖锐。魏延是诸葛亮北伐的主力,勇猛善战,但与杨仪性格不合,早有不满。诸葛亮死后,杨仪认为魏延不服从自己,于是打算除掉魏延,而魏延则不甘束缚,准备反抗。
两人的冲突逐渐升级,最终在刘禅的授意下,杨仪果断除掉了魏延。魏延的死,使杨仪觉得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理应得到更高职位。然而,刘禅却没有如他所愿,反而选择了任命蒋琬和费祎继续负责政务,这让杨仪心生不满,甚至扬言投降曹魏。
刘禅显然不能容忍杨仪的威胁,他迅速采取行动,将杨仪贬黜,并将其逐出朝廷。这个果断的决定迅速稳住了朝中的局势,也让杨仪深感失望,最终选择了自我了结。
刘禅的这一决策,虽然显得冷酷,却是维持朝廷稳定的必要之举。杨仪性格偏激,容易成为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在诸葛亮刚刚去世的敏感时刻。果断处置杨仪,旨在确保朝廷的权力集中与政局稳定。
刘禅整顿朝纲——处置刘琰
刘琰,蜀汉的高级将领,曾任车骑将军,身居高位。然而,他却私生活不检,尤其是在宫中对宫女的行为,让众多朝臣心生不满。在诸葛亮在世时,刘琰尚能有所收敛,但一旦诸葛亮去世,他便渐渐放松了警惕,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在宫中为所欲为。
刘琰的行为严重败坏了蜀汉朝廷的形象,直接影响了内部的团结与纪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刘琰本应起到表率作用,但他恃权放肆,毫无顾忌。如果刘禅不果断处理刘琰,蜀汉的内部秩序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刘禅最终做出了严厉的决定——免去刘琰的职务,并将其流放。这个决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刘琰的地位显赫,很多人认为刘禅不敢对他动手。但刘禅毫不犹豫,以维护朝廷秩序和公正为重。
刘琰被流放途中不幸去世,这一事件让朝中的官员们深感警醒。无论地位多高、功勋多大,如果违背了朝廷规矩,终将付出代价。刘禅的果断决定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的官员,也让整个朝廷的风气逐渐好转。
刘禅的贤臣重用与对外策略
稳定了朝廷内部后,刘禅开始关注如何保障政权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他继续重用诸葛亮一手提拔的贤臣——蒋琬和费祎。蒋琬稳重、谨慎,深得刘禅信任;费祎机智、灵活,擅长处理外交事务。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将军,负责军政大事。
蒋琬的稳重风格让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年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没有盲目追求扩张,而是采取守势策略,尽量避免与曹魏发生正面冲突,保持了蜀汉的生存。
费祎则负责与东吴的外交事务。蜀汉与东吴的联盟是蜀汉能在曹魏强大压力下生存的重要保障。费祎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手腕,成功维持了两国的合作关系,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外部支持。
刘禅通过这些策略确保了蜀汉的生存,尽管国力未能强盛,但在乱世中依然延续了29年。这些看似平庸的决策,实际上展现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的果断与智慧。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避免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我们也会立即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