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陈独秀在上海渔阳里集结了李汉俊、施存统、俞秀松与陈公培,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组织。施存统因此成为中共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后来,他不仅成为了第一任团中央书记,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施存统的一生和他所做的贡献。
施存统,浙江金华人,出生于1899年,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尽管家境贫困,但他得到了舅舅的资助,在本村读了两年私塾与小学,之后于1917年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在求学期间,施存统热衷于阅读各类进步书刊与报纸,积极与一批激进思想的朋友建立联系,其中不乏未来的社会运动领袖。比如,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创者夏衍就是他的重要朋友之一。
与此同时,施存统也认识了《新青年》杂志的主编陈独秀。当时,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启发,陈独秀等人决心在中国尝试走类似十月革命的道路。在日本,文化界翻译了大量有关十月革命的著作,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施存统带着自己制定的党纲草案,前往日本,深入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留学生们共同组建了革命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施存统原计划回国参加,但考虑到周佛海长时间未回国,他最终将这个机会让给了周佛海,错过了这一历史性会议。
1922年初,施存统从日本返回中国。此时,陈独秀安排他负责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的工作,并在同年5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推选他为团中央书记。与他共同当选的还有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与高尚德等人,担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然而,由于长期患有神经衰弱症,施存统随后辞去了团中央书记的职务。1923年,他选择前往上海大学任教。在上海大学期间,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喜爱。施存统还与女学生钟复光结为伉俪,另外,他的另一位学生丁玲,后来成为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
1926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开始,施存统因为北洋军阀孙传芳的通缉而被迫转移至广州。他在广州期间,先后在黄埔军校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授课程,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然而,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革命宣告失败。施存统深感困惑与彷徨,不知未来应何去何从。他在家中写下了《悲痛中的自白》,并决定脱离中国共产党,这成为他终生无法忘却的悔恨。
虽然他脱党,但施存统与许德珩、陈公博达成共识:“不骂共产党,只能帮共产党。”此后,施存统重心转向学术,专心做学问,为了避免国民党的迫害,他在冯玉祥的资助下前往日本。在日本期间,他翻译并出版了《资本论大纲》《苏俄政治制度》等20多本著作,极大地推动了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解与投入。
抗战胜利后,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施存统作为民主建国会代表前去参加。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派特务破坏了这次会议,并对施存统、郭沫若等27位与会人员实施暴力,致使他们受伤。施存统立即撰写文章,揭露国民党的暴行,坚信“个人被打了,但历史的车轮依旧会向我们所相信的方向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施存统被任命为劳动部第一副部长,并向劳动部长李立三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写信,深刻反思自己当年的脱党错误,表达了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的决心。不久后,施存统因病瘫痪。1970年,施存统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其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第一室,成为新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