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中央军中能征善战的老兵几乎全部损失殆尽,长江以北地区已无大规模战事。然而,蒋介石并未放弃抵抗,他妄图依托坚固的长江防线与解放军抗衡,企图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国军自夸其长江防线固若金汤,东段由汤恩伯集团把守,西段由白崇禧集团控制,两者各自拥有数十万兵力。我党根据敌军布防,决定先让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联合解放京沪杭地区,随后第四野战军对白崇禧集团发动进攻。
战事一开,东南局势迅速变化,短短两天内南京宣告解放,汤恩伯集团的部队纷纷投降或溃逃。中央随后将战略重心转向西段战场。
当时白崇禧集团仍有40万兵力,其核心的桂系部队因未参与三大战役,实力保存完好。毛主席在整体战略中,调遣兵力和火力最强的第四野战军,重点歼灭这股最强敌军。
不过,白崇禧集团在大陆的抵抗时间仅仅维持了数月,1949年内广西和广东的省会相继被解放。
为何被称为“小诸葛”的白崇禧,带领数十万大军却只能坚持这么短时间?难道他真的不会打仗吗?
一、40万兵力的形成过程
有些人或许好奇,蒋介石这种只用“黄浙陆一”的领导者,桂系军队如何能发展到40万之众?事实上,桂系最初是被打压的对象,兵力曾不足10万,但随着形势变化,已不受蒋介石完全掌控。
1946年大整编时,蒋介石只允许桂系保留三个军级编制和少量地方保安部队,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实力因此受到严重削弱。
为稳住桂系,蒋介石将其有限的军力全部调往华东战场,既要清剿敌军,也要平息内乱,结果桂系46军在莱芜战役中全军覆没。
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国民政府心脏地带,蒋介石紧急调动33个整编旅围剿。因缺乏合适统帅,白崇禧获任命掌管桂系部队,借机将其从华东抽调回来,组建张淦第三兵团,保存了桂系核心力量。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桂系势力达到巅峰。蒋介石忌惮二人合力,决定拆散,6月任命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驻守武汉。虽然白崇禧起初不满,后来在黄绍竑劝说及李宗仁支持下,改变态度赴汉口就职。
华中“剿总”下辖多个兵团,淮海战役爆发后部分兵团支援前线,剩余部队多为川军,对桂系制约有限,白崇禧趁机扩展势力。
随着中央军逐步被击败,白崇禧愈加胆大,联合湖南、河南省主席向蒋介石施压,要求其引退,表现出政治家的风范。
此举得益于桂系实力不减及美国支持。1948年底,美国驻华大使和军事顾问认为蒋介石已失民心,建议白宫转而支持李宗仁。
蒋介石内外交困被迫下台,桂系获得短暂胜利。李宗仁上台后大力扶持华中“剿总”,白崇禧麾下兵力持续增加,到渡江战役前夕,拥有多个兵团和绥靖公署,人数约40万,且有美国撑腰,白崇禧自信满满,认为能与解放军一较高下,却只看到兵力规模,忽略了质量。
二、兵力强大却漏洞重重
白崇禧麾下四个兵团和两个绥靖公署,真正忠于他的是张淦第三兵团和桂林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被撤职后失望情绪严重,兵员多为溃兵和壮丁;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虽为蒋介石亲信,却不完全支持白崇禧,部队实力有限,多以自保为主;十九兵团司令张轸为北洋旧部,专注收编地方武装,战斗力不足,对解放军无心作战;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已决定起义,不配合白崇禧。
看似40万兵力,白崇禧实际能调动的约15万左右。
后来,随着第四野战军渡江,张轸兵团起义,宋希濂兵团逃往四川,陈明仁兵团起义,长沙绥靖公署也参与反叛,白崇禧集团迅速分崩离析。兵力不足是其快速败北的关键原因之一,而桂系实际战斗力远未外界想象的强大。
三、桂系真实战斗力
桂系军队曾以勇猛善战闻名,尤其是第七军,素有“钢七军”美誉,自北伐以来表现优异,多次在战场上击败我军。
如土地革命时期的湘江血战、解放战争早期的泗县战役、1947年挺进大别山,我军均遭受重大伤亡,外界因此认为桂军战斗力极强。
但这些胜利多发生在我军尚未成熟阶段。到第四野战军南下时,形势已大不相同。
以青树坪战役为例,第四野战军146师因轻敌被白崇禧伏击,遭遇败绩后退为预备队,难以再上前线。
不过,146师并非第四野战军中最精锐部队,起初为胶东地方部队,升为野战部队时间较晚,整体战斗力较低。
白崇禧为消灭146师,调集包括第七军在内的全部兵力,并以飞机和重炮配合,兵力火力远超146师,然而146师仍成功突围。
正如《亮剑》楚云飞所言,青树坪战役是国军大溃败中的小插曲,白崇禧虽出动精锐,却未能击败解放军任何一个师,战争难以为继。
随后,第四野战军135师误入白崇禧腹地,同样在多方包围下,白崇禧未能歼灭该师,135师顽强阻击,牵制第七军,等待主力部队合力消灭桂系主力。
桂系军队曾经强大,但到1949年已大势已去,衡宝战役后白崇禧部队遭受重创,保卫广西的计划也告失败。
综上所述,白崇禧虽然能打,但其40万兵力分散松散,且面对实力更强的第四野战军,最终在数月内迅速溃败。再强的个人,也抵挡不了历史潮流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