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隆重举办了黄埔军校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开国上将陈再道亲自出席了此次盛会。令众人颇感意外的是,陈再道一抵达现场,便直截了当地提出要见一位曾被我军俘获的国民党名将。
这位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名叫宋瑞珂。陈再道晚年回忆时感慨万千:“他是我见过最能打的国民党名将之一。羊山集战役与他交手,是我从军生涯中打得最艰苦的一仗,同时也是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
1947年7月13日,在刘伯承的卓越指挥下,中野发起了鲁西南战役。依靠中野官兵不怕牺牲的英勇作战,国民党王敬久兵团下属的三个整编师,短时间内被击溃了两个。
然而,当中野军队试图围攻宋瑞珂指挥的整编66师时,却在羊山集地区遭遇了异常惨烈的抵抗,付出了沉重代价。整编66师驻守兵力约为1.2万人,进攻方是陈再道和陈锡联指挥的两个纵队,人数合计超过5.7万人。
7月13日深夜,两个纵队分路向整编66师防线发起猛攻。但由于敌军工事坚固、火力凶猛,陈再道与陈锡联部队伤亡惨重,不得不暂时撤退,第一次攻势以失败告终。
14日晚,两个纵队攻下了羊山集的两个关键制高点,但在整编66师拼死反扑下,又被迫撤退,第二次进攻仍告失利。
15日,中野加派三个纵队,继续对整编66师发动强烈攻势。战事持续至7月23日,羊山集战况已经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三个纵队久攻不下,若蒋介石调集重兵援救宋瑞珂,陈再道等部队极可能遭到反包围。
毛主席亲自给中野发去电报,强调如果实在拿不下战役,就不要盲目继续作战。但刘伯承意识到,这场战役的胜败不仅影响后续战略,也关乎全军士气。
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中野部队大幅加强炮火支援,陈再道也向刘伯承立下军令状。7月27日下午,在连续奋战、弹尽粮绝且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宋瑞珂不得不带领残部投降。
这场战役我军全歼了整编66师,但中野部队伤亡超过一万,可谓惨胜。
战后,蒋介石在青岛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公开表示:“宋瑞珂是党国楷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他救出。”
作为宋瑞珂的直属上司,陈诚对其被俘也感到痛心,随后发言称:“委员长说得对,像宋师长这样忠诚于党国、对共产党军队造成重大打击的名将,务必全力营救。”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将领被俘众多,但蒋介石唯独公开提出要救宋瑞珂一人。宋瑞珂虽仅是师长,军衔不高,蒋介石为何如此重视?
一方面,宋瑞珂在羊山集之战中,确实给我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堪称国军少有的胜绩,证明他是一位真正能打的名将。
另一方面,宋瑞珂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与许多国民党将领不同,他投降时已弹尽粮绝,援军未至。据传战役尾声,他甚至试图自杀,幸被参谋长及时阻止,差点“杀身成仁”。
蒋介石历来喜爱忠诚将领,国军此类人才稀缺,因此公开宣称救宋,也是一种政治示范,激励其他将领拼死抵抗。
此外,宋瑞珂是陈诚的亲信,蒋介石此举也意在笼络陈诚,巩固内部团结。
当然,蒋介石的“救人”言辞最终多是空谈。1960年11月,宋瑞珂在被劳动改造13年后才获得特赦。
陈再道晚年谈及宋瑞珂时说,宋是他最敬重、最欣赏的国民党将领之一。羊山集战役,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战斗。
陈再道对宋瑞珂的敬重,不仅因其在羊山集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凭借一个师,顶住中野五万多人多日攻势,实属难能可贵。
更因宋瑞珂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卓越表现,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抗战爆发后,他将子女送回崂山老家,专心投入战斗。
他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场大规模战役。1940年5月枣宜会战期间,宋瑞珂担任18军199师少将师长,率部与日军激烈交战,成功击毙一名日军大佐联队长。
此战199师伤亡惨重,一个团长阵亡,兵力从12个营锐减至仅剩4个营。战斗最激烈时,宋瑞珂亲临前线指挥,日军炮火频繁轰击指挥部,若炮弹击中,宋瑞珂也极可能牺牲。
之后,他参与了第一、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诸多重要战役。1944年9月,作为66军军长,宋瑞珂率部参加豫湘桂会战,在日军两个师团的疯狂进攻下坚守梧州两个月,歼灭敌军3000余人。
在抗战中,他绝对是国民党将领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名将之一。许多学者认为,论军事指挥才能,宋瑞珂甚至比张灵甫更胜一筹。
陈再道晚年回忆羊山集战役时感慨良多:“宋瑞珂看上去不像军人,更像学者,但他的整编66师在他指挥下异常顽强。我们每攻破一个碉堡、一道防线,都付出了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