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迅速展开进攻,目标直指中原腹地,开封和郑州岌岌可危。日军计划通过占领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向南推进,最终夺取武汉。为了保卫这两个关键城市,国民政府决定发起兰封会战,蒋介石亲自前往前线,亲自督战,并号召国民党军队全力消灭敌军土肥原师团。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互有攻守,持续了整整一周。随着日军最终占领商丘,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撤退。
这一撤退的决定意味着15万国民党军队转移至洛阳,而河南大部分地区沦陷,开封和郑州的局势变得更加危急。进入6月,国民党高层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抵抗日军进攻。然而,第一战区的将领们却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建议,局面一度陷入沉默。就在此时,唯有参谋长晏勋甫提出了两个应对方案:第一,是放火烧毁郑州城,切断敌人的补给线,避免物资落入日军之手;第二,掘开黄河堤坝,通过洪水阻滞日军进攻的步伐。
事实上,早在兰封会战前,国民党内部就有不少人建议蒋介石开堤,但蒋介石出于保全名节的考虑,一直未做决定。然而,眼看开封已岌岌可危,形势急迫,第一战区不断催促,蒋介石最终在掘堤方案上批下了“同意”两个字。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掘堤任务由53军和新8师负责。53军负责开挖赵口河堤,而新8师则负责花园口河堤的挖掘。然而,赵口河堤素有“金堤”之称,坚固如金,不容易摧毁,因此国民党高层决定派遣39军的一部分力量协助53军执行掘堤任务。然而,53军在炸开赵口河堤的时机恰巧遭遇了大风沙天气,刚开挖出的河道很快被风沙填平,而就在此时,日军已经攻占了开封,53军无奈放弃了继续挖掘的计划。
因此,掘堤的重担最终落到了新8师肩上。新8师吸取了前期失败的教训,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首先通过密集的炮火轰击,发射了超过六十发炮弹,成功炸开了花园口堤坝。炸堤的时机恰逢暴雨天气,堤坝口被摧毁后,洪水迅速溢出,喷涌而来,水流滔滔,犹如决堤之势。水势迅速蔓延,淹没了大片土地,洪水的威力几乎摧毁了一切。
然而,花园口决堤的前期准备并不充分。尽管国民政府对部分居民进行了疏散,但大多数百姓并未得到足够的预警,导致了灾难的蔓延。黄河洪水席卷了豫皖苏交界的广大区域,超过1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黄泛区,50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们被迫流离失所。
据战后统计,花园口决堤的灾难导致近38万同胞死亡,日军在黄河决口后经过拓宽的口子,死亡人数也攀升至4万多人。而与中国人民的巨大的伤亡相比,日军的伤亡则显得微不足道,仅有7400多人淹死。日军媒体对此报道称:“中国军队在郑州以北炸开了黄河的堤防……我第二军在返回徐州后,举行了联合追悼会。”但这一报道所称的死亡人数,仅为第二军的伤亡人数,若包括其他部队,日军的实际死亡人数超过了一个师团的规模。
花园口决堤后,蒋介石立即命令国民党军队对日军展开反击,部分日军部队遭遇了沉重打击,且间接受到了黄河洪水灾害的影响,死亡人数随之增加。然而,随着黄泛区面积不断扩大,国民党军队未能有效地扩大战果,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局面。虽然从军事角度看,花园口决堤的目标基本达成,但对日军的打击效果并未持续扩大。日军四个师团被困在黄泛区,接近两个师团的兵力丧失了作战能力,日军原定的进攻武汉的计划因此被迫推迟,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
根据战后日本军部的资料显示,正是由于花园口决堤,日军对武汉的进攻计划推迟了三个月,最后他们只能改变战术,改为沿长江推进,重新调整了进攻武汉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