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苏联红军在基辅地区遭遇了二战中的一次重大失败。此次被称为“基辅会战”的战役,几乎让苏联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并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屈辱的篇章之一。数十万苏军士兵在这场战斗中被困,其中不仅有大量的士兵被俘,还有许多英勇的红军士兵永远长眠在乌克兰的土地上。战斗的激烈程度令人心碎,超过50个苏联师被德军包围,逐一失去防守的军事要塞,局势愈发严峻。
然而,基辅会战的惨败并非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战术执行的混乱、高层指挥的混乱,以及前线士兵的无奈,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出苏联军事体制的致命缺陷。斯大林的固执、指挥体系的混乱和情报系统的失效,所有这些因素在这场战斗中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苏联高层未能及时作出有效反应,导致了这场本可避免的灾难发生。
基辅会战的惨败不仅改变了东线战场的局势,还深刻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走向。那么,这场惨烈的战斗究竟是如何演变成如此局面的?苏军为什么会在这种情况下落于劣势?德军又是如何成功实施如此庞大的包围计划的呢?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了代号“巴巴罗萨”的对苏战争计划,目标是迅速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并占领其欧洲领土。德军分为三大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进攻。起初,德军的进攻如猛虎下山,令世界震惊。短短一个月内,德军便突破了苏联防线,攻占了大量领土,摧毁了无数苏军装备,并俘虏了数十万苏军士兵。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希特勒及其高级军官们开始认为苏联很快会崩溃。
然而,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苏联的顽强抵抗也超出了德军的预期。此时,德国高层的战略目标出现了分歧。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主张继续向莫斯科进攻,认为占领莫斯科将直接导致苏联的崩溃,因为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和交通枢纽。然而,希特勒则提出不同意见,他主张优先占领乌克兰和列宁格勒,切断苏联的粮食和工业供应,削弱其抵抗能力。希特勒认为即使占领了莫斯科,苏联依然可以从其他地区恢复实力进行反击。
在德军高层争论不休时,苏联领导层已经开始部署基辅地区的防守。斯大林和其他高层普遍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应当是乌克兰。因此,大量军力被集中在基辅地区,力图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将军被指派负责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部队总数超过60万人,任务不仅是保卫基辅,还包括保护乌克兰的工业区。然而,随着德军的推进,基辅地区的局势日益危急,德军南方集团军已经逼近第聂伯河东岸,而中央集团军群也对基辅的北部构成威胁,局势变得异常严峻。
在这紧急时刻,基尔波诺斯将军和其他指挥官多次向斯大林提出撤退的建议。基尔波诺斯认为,继续守卫基辅将导致整个西南方面军的覆灭,然而斯大林坚持认为撤退等同于丧失乌克兰的重要工业基地,这不仅会重创苏联的生产能力,也会极大打击士气。因此,基辅的防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战局逐步恶化。
随着德军逼近,基辅会战正式爆发。苏联西南方面军面临史上最严峻的考验,昔日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战局也在不断恶化。到8月下旬,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从北方推进,而克莱斯特的部队则从南方进攻,苏军这时才意识到德军的包围计划,但为时已晚。
1941年8月初,希特勒决定将德军的主力向南方转移,优先攻占乌克兰,这一决定成为基辅会战局势转变的关键。希特勒的战略决策反映了他对资源的渴求,尤其是对苏联工业重地的控制欲望。这一战略转向遭到部分德军将领的反对,但最终得以实施。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从中央集团军群调动装甲部队,向南推进,同时指示克莱斯特的部队从南面发动攻击,形成对基辅的包围圈。
作为闪电战的设计者之一,古德里安带领他的装甲部队突破了苏军的防线,虽然面临着乌克兰恶劣的道路条件和苏军的顽强抵抗,古德里安的部队依旧凭借其机动性迅速向前推进。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的部队也面临艰巨任务,他们必须突破苏军防线,迅速与古德里安的部队会合,完成包围工作。为了提高进攻效率,克莱斯特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小组战术,加速了包围进程。
随着两支德军部队逐渐逼近,基辅的包围圈逐渐收紧。到了9月中旬,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部队已经接近会师,而苏军这时才意识到围困的严重性。为了挽回局势,苏军进行了几次艰难的突围尝试,但一切都已为时过晚。
9月15日,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部队在罗姆内成功会合,切断了苏军的退路,基辅的包围圈最终形成,60万苏军陷入死局。此时,基辅会战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被围困的苏军开始了极其艰难的突围,但德军的围攻也愈发加剧,试图一举歼灭这支庞大的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