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辽宁省海城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纪念清朝平南亲王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与公祭大会。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的60多位清史领域的专家学者。会上,部分学者毫不犹豫地宣称:“尚可喜作为开国元勋,紧跟历史发展的步伐,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分裂,显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这番言论一经发表,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任何对历史有基本了解、且具备基本良知的人都能明白,清朝的崛起和其征服中原的过程,是一段充斥着对汉族人民的残酷屠杀和文化摧残的血腥史实。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汉族文官和将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所作所为往往比外族的侵略者更为冷酷,甚至可以说,这些人对同胞的暴行比外族还要更为残忍。尚可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透过大量历史证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尚可喜远非所谓的民族英雄,反而是一个深重的民族罪人。接下来,我们将揭开他的真面目。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祖籍山西洪洞,家族世代务农。在尚可喜的曾祖父尚生这一代,尚家迁往北直隶衡水,谋生艰难。待祖父尚继官继承家业后,家族又迁至辽东的海州。尚可喜成长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年仅18岁时便亲身经历了后金入侵辽沈的战争,曾随父亲尚学礼逃难至辽西松山。随着后金的兵锋所及,尚学礼父子失去家园,最终选择投身明朝军队,并效力于左都督、平辽总兵毛文龙麾下。
尚可喜的命运似乎颇为幸运,不久后便受到毛文龙的赏识,并被收为养孙。毛文龙死后,尚可喜得以继承父亲的部队,逐渐升为将领。1629年,毛文龙因得罪蓟辽督师袁崇焕而被杀,尚可喜便转投东江总兵黄龙麾下,并因参与收复旅顺立下了赫赫战功,晋升为副将,并驻守广鹿岛。然而,命运的巨变在他身边悄然上演。
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后金再度攻占旅顺,守将黄龙兵败自杀。尚可喜留守的妻妾、家眷等数百人无路可逃,竟投水自尽。黄龙之死令沈世魁接管了东江军,而沈世魁与尚可喜的关系并不和睦,曾因尚可喜镇压皮岛兵变失势。在这一背景下,尚可喜选择不顾家国耻辱,携麾下将士和家族的财物,在1634年二月渡海投降后金。
尚可喜的投降震动了整个朝廷,皇太极亲自前往盛京迎接,并为其封为总兵官,享受与其他归降的明朝叛将如孔有德、耿仲明相同的殊荣。在随后的会面中,皇太极极尽赞美,称尚可喜为“知时务,达变通”,并赐予他大量赏赐,同时将失散的家族成员共计27人归还给他。尚可喜感恩戴德,心甘情愿地投身后金,为清朝立下不少战功,尤其在攻占明朝关外的要塞和讨伐朝鲜的战事中,他都贡献突出。为奖励他的功绩,皇太极在1636年改国号为清后,赐封尚可喜为智顺王,并将海州作为他的封地,成为初期清朝的“三顺王”之一。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多尔衮的领导下,尚可喜随清军击败李自成,攻占了北京。随后,尚可喜与吴三桂等人南下,经过武关进入湖广、江西等地,追剿李自成的残余部队。李自成被杀后,尚可喜奉命回驻海州,不久后因在追剿李自成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平南王。
然而,尚可喜在南方征战时,行径日益残忍。特别是在攻占广州和潮州期间,他与耿继茂一起,对坚决抵抗的汉族军民进行大规模屠杀。特别是“庚寅之劫”和“潮南大屠杀”这两次暴行,堪称历史上最为惨无人道的屠城事件之一。广州的“庚寅之劫”造成了70万汉族军民丧命,广州市志中更明确记载了这场人间悲剧的细节。三年后,尚可喜再次率军攻陷潮州,又一次展现了他极度冷酷的屠杀行为,造成了十万余人丧生,令人发指。
尽管在广东地区,他曾积极重建社会秩序、发展农业、支持文化教育等,获得了一些政绩,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屠杀者的本质。作为清朝的忠实走狗,尚可喜不仅拒绝了吴三桂的反清联合提议,还积极协助清廷进行南方的征服。由于在清朝大权旁落后,他被晋封为平南亲王。然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却因为误判形势,最终加入了叛军阵营,并发动兵变软禁了尚可喜。在被软禁后,尚可喜试图自尽,但未能成功。最终,在恐惧和愤怒中,他于1676年去世,享年73岁。
康熙帝在尚可喜去世后为其赐谥“敬”,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尽管他手上沾满了同胞的鲜血,最后仍得以善终,这一历史事实,令人痛心和悲愤。尚可喜,一个在民族灾难中起到了极大作用的历史人物,最终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无尽的悲剧。
参考书目:
1. 《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2. 《潮州府志》 (乾隆朝版),线装书局2005年版。
3. 《清史稿》,赵尔巽,中华书局1998年版。
4. 《广州市志》,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