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解放军的授衔中,来自甘肃的将军并不多,只有9人,且全都是少将军衔。在这些少将中,有一位叫侯世奎的将军,凭借其非凡的经历和传奇的人生,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人物。
侯世奎出生在甘肃省的临夏县,家境贫寒,世代为农民。他的童年充满艰辛,7岁时,他便开始为地主放羊,13岁时,他不得不前往阿干镇的煤矿工作,肩负起背煤的重担,早早地就体会到了生活的困苦。
1929年,年仅18岁的侯世奎参军,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虽然刚开始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但侯世奎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定地在军中拼搏了三年,依然是一个无名小卒。
1931年秋,侯世奎随董振堂领导的第二十六路军参加了宁都起义,起义后部队被编入了红五军团。翌年2月,侯世奎被选送至红军学校学习,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仅三个月后,他顺利毕业,并被任命为红五军团红38团的排长,不久后调任39团担任连长,随后,他参与了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多场战役,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
侯世奎不仅是一个会打硬仗的将领,还是一个拥有超凡勇气的战士。1933年1月,红五军团在金溪以南的黄狮渡一带与敌军激战,敌军人数是红军的三倍。侯世奎带领全连坚守在小高地上,这是红军的战略核心位置。面对敌军一个师的猛攻,侯世奎指挥全连成功击退了四次敌军冲锋,直到只剩下六七十人,仍坚守在阵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不屈的斗志。
战后,侯世奎被送入红军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指挥训练。半年后,他顺利毕业并被任命为红34师100团的营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侯世奎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营长,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干。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红34师担任后卫。湘江战役中,红34师被敌军重兵困住,许多将士英勇牺牲。侯世奎因负伤被敌人俘虏,随后他被押解到衡阳、昆明等地关押,遭遇了敌人长时间的酷刑,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抵抗敌人的折磨。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被释放,并不顾身体上的创伤,迅速从昆明北上,经过长时间的辗转,终于在1938年到达了延安,成为红34师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在延安,侯世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随即奔赴山东前线,开始了抗战的新征程。在山东,他先后担任了115师、山东纵队教导2旅的营长、新四军独立旅营长等职务,屡屡在战斗中取得胜利。1945年10月,侯世奎率部北上东北,参与了辽南地区的南满战斗,表现出色。
1946年初,侯世奎被任命为四纵第10师副师长,开始参与指挥更大规模的战役。5月,侯世奎指挥29团参与了鞍山海城战役。尽管敌人顽强抵抗,29团在侯世奎的指挥下,经过炮兵轰击和激烈的巷战,最终成功攻占了鞍山市区,击溃了敌人。
在随后几个月的战斗中,侯世奎指挥的部队屡屡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和高超的指挥能力。尤其是在10月的战斗中,他领导的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拉锯战,经过两天一夜的拼杀,成功打破敌军的防线,攻占了老爷山,并全歼了敌方王牌军第25师。
在“四保临江”战役中,侯世奎与杜光华师长率领第10师开辟敌后,成功扰乱敌军阵脚,为后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1947年2月,侯世奎率部东返,歼灭敌“常胜军”195师五个营,进一步削弱了敌军的实力。
随着战局的发展,侯世奎逐步晋升,成为第10师的师长。随后,他被调任安东军区参谋长,继续在东北战场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梅河口战役、秋季攻势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
1949年秋,随着兰州战役的结束,侯世奎因思乡之情,申请调回甘肃,并被任命为甘肃军区参谋长。1950年10月,侯世奎回到了自己曾经工作的煤矿,见到了当年与他一同劳作的同乡们,大家已经都步入了中年,见到侯世奎如今成为解放军少将,皆感到十分惊讶。
1955年,侯世奎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甘肃籍的九位少将之一。1961年1月,他升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经过一生的辛勤奋斗,侯世奎于1976年1月24日在兰州病逝,享年65岁。他的英勇事迹和传奇人生,至今仍为后人传颂。
陈冠任编著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详细记载了侯世奎等人的革命经历,成为红色历史的畅销书之一,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