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2日,在成功占领彰武后,国军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接待了由南京亲自派来、担任总统府参军的罗泽闿。作为蒋中正身边的红人,罗泽闿亲自前来,跟随廖耀湘一同参观了彰武。期间,廖耀湘带着得意的心情向罗泽闿介绍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并特别强调,彰武虽然看似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其战略意义极为重大。一旦掌握了这里,就等于抓住了东北共军的“七寸”要害。
那么,廖耀湘这番话究竟有何依据呢?彰武真的如此关键吗?要了解这一点,还得从几天前的事情说起。
一、自负的廖耀湘
1948年10月1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进行了包围,同时国军为了解救锦州,迅速集结了东、西两大兵团,打算以东西对进的方式夹击东野主力,决战锦州城下。然而,最初担任西进兵团司令的廖耀湘对出兵锦州的命令持强烈反对态度。
在廖耀湘看来,出兵锦州无疑是自投罗网。按照他的判断,一旦部队离开沈阳,必定遭遇东野的分割包围,几乎没有胜算。可问题在于,蒋中正早已下达命令,任何理由都不能推脱,于是廖耀湘开始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减少风险。
按照老蒋的计划,廖耀湘应该带兵南下,从沈阳沿北宁线迅速赶到锦州。然而,廖耀湘心生一计,决定带着部队先到沈阳西部的新立屯,然后再转北攻彰武。做出这一决定并非毫无原因,首先,他担心如果直接奔赴锦州,不仅可能没能解救锦州,还可能导致沈阳失守,那时责任将落在自己头上,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廖耀湘决定先在彰武等一等,看看锦州那边能否坚持住。
如果锦州能持久,那廖耀湘便可在周围形成包围,协同范汉杰夹击东野,既解救了锦州,又能完成任务。若锦州迅速失守,至少能为自己争取到撤退时间。最终,若局势真不妙,他还能撤回沈阳以保全自身。
为了说服老蒋同意他的计划,廖耀湘还特别指出,彰武是东野重要的后勤补给中心,攻占此地能够切断东野的补给线,削弱其持续作战的能力。这个理由得到了蒋中正的批准,因为老蒋此时已经对整体局势束手无策,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出兵解救锦州。
10月8日,廖耀湘开始集结西进兵团。西进兵团实力强大,包括新1军、新6军、新3军、49军、71军等多个王牌部队,总兵力达到10万人。为了确保部队执行顺利,廖耀湘特地向全体官兵进行了动员讲话,强调彰武的重要性,并下令务必攻占这一战略重地。
10月11日,西进兵团攻占彰武外围阵地后,廖耀湘的先头部队新3军已抵达彰武城下,随后新1军50师也赶到,双方汇合后,联合展开了空中轰炸,最终在10月12日凌晨成功占领了彰武。
此时,南京方面迅速发布了战报,称“国军进展神速,共军节节败退,占领战略要地彰武,切断共军后方补给”,这让廖耀湘一时间成为了战场上的焦点人物。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彰武到底是不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呢?如果是,那为何廖耀湘能够如此轻松地占领这里?
二、东总的部署
从某种角度来看,彰武确实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廖耀湘在占领彰武后,缴获了大量粮食,并将其通过军用卡车运送到沈阳,极大地满足了西进兵团的补给需求。这证明了彰武在东野的后勤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拿下彰武意味着切断了东野的生命线。
然而,东野为何让廖耀湘轻松占领彰武呢?其实,这正是东野有意为之。在廖耀湘发兵进攻之前,东野的五纵和六纵曾多次在彰武附近与国军发生冲突。10月9日,五纵的15师和13师在彰武以北的叶茂台与新3军展开激战,双方经过反复争夺,最终撤退。而在彰武县城,14师与敌军激战了八个小时,才最终撤退。
这些动作显然表明,东野并非不敌,而是有意让出彰武,诱使廖耀湘继续北进,而不是赶往锦州增援。东野的战略意图很明确,既然廖耀湘选择进攻彰武,那就让他在这里多待几天,拖延其北上的计划,从而为锦州战役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廖耀湘的失误
廖耀湘所犯的一个重大失误,便是忽视了东野在锦州前线的补给问题。锦州战役的战况愈发紧张,前线的物资消耗极大。如果补给线一旦断裂,东野的前线必然陷入困境。廖耀湘认为,占据彰武可以切断东野的补给线,从而迫使东野放弃锦州。然而,东野并没有坐以待毙。
为了弥补这一点,东野不仅迅速动员了当地群众,还开辟了两条全新的补给线,确保锦州前线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位。第一条通道从甘旗卡经过库伦旗到达阜新,第二条则是从通辽经余粮堡等地直通北票,长达数百公里。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些艰难的环境中,数以万计的地方群众主动加入修路队伍,不分昼夜地帮助修筑运输路线,最终保证了补给线的畅通。这一切是廖耀湘和国军所未曾预料到的,尽管他们在战术上精心设计,但最终却因为忽视了人民的力量,导致战略失误,未能实现他们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