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彭启超来到延安,拜见了他的伯父彭德怀。没想到一见面,彭德怀的第一句话就让他愣住了:“如果你背叛革命,我就亲手毙了你。”说完,他又冷静地补充道:“如果我反对革命,你也可以毙了我。”彭启超当时心里一阵惊愕,完全无法理解,毕竟他只是满怀热情来探望伯父,而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伯父此言的背后,是十多年前一起叛变事件所带来的深刻阴影。
回溯至1932年夏天,国民党在前三次“围剿”失败后不甘心,再度集结了63万大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让红军处在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为了分担压力,中央苏区红军决定在江西乐安和宜黄两地发起反攻,史称“乐宜战役”。
红三军团第二师的政委彭雪枫和师长郭炳生带领部队参加了这场战斗。彭雪枫,来自河南镇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过数次战斗后,红三军团在8月下旬迎来了一个短暂的休整期。然而,在这一时期,情况急转直下。
郭炳生,作为一名长期被彭德怀栽培的革命者,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消极情绪。他不止一次地对彭雪枫表达对革命的悲观态度,甚至说过“革命即将完蛋”这种话。他对当初红军东渡赣江的战略决策心怀不满,认为这一决策是导致他们陷入困境的根源。彭雪枫对此深感担忧,并且多次试图鼓励他,提醒他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党和红军的力量不可小觑。然而,郭炳生的心情越来越低落,并且最终产生了背叛的念头。
1932年8月,敌军陈诚和罗卓英的部队发动了猛烈反攻。此时,彭雪枫正忙于七团的工作,师部事务由郭炳生负责。由于敌人的攻击来势汹汹,红军部队的散布过于分散,未能及时集结,最终被敌人分割包围,失去了联络。在这危急时刻,彭雪枫指示五团的李志民等人带领部队突破包围,成功带领直属队和第七团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行军,最终在苏区的凤岗圩安顿下来。
然而,郭炳生的五团和师特务连却神秘失踪。经过调查,彭雪枫得知,郭炳生带领部队悄悄向北逃向敌军控制的崇仁县,而此地驻有国民党的重兵。这一消息让彭雪枫和其他同志大为震惊,因为郭炳生的父亲郭得云是彭德怀的老朋友,曾经对彭德怀有救命之恩,彭德怀对这个家族极为敬重。
郭炳生在革命队伍中有着良好的开始,他指挥过几场胜利的战斗,是彭德怀和其他领导的得力助手。但随着职务的升迁,郭炳生的性格逐渐变得骄傲自大,开始滥用职权,甚至在缴获的物资中谋取私利,表现出了严重的腐化倾向。尤其是在精神上,郭炳生渐渐失去了革命的信仰,开始对战斗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对彭雪枫的领导产生了怀疑。
彭雪枫意识到郭炳生有了叛变的迹象,向彭德怀报告了郭炳生的思想问题。彭德怀非常重视,派遣黄克诚前去整顿,并特别指出郭炳生在军事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郭炳生的态度并没有改变,甚至愈发走向极端,最终做出了叛逃的决定。
当彭雪枫发现郭炳生擅自带兵逃走后,立即带领15名骑兵追击。在艰苦的五天五夜长途跋涉后,彭雪枫终于在崇仁县一个小村庄找到了他的部队。令人惊讶的是,五团的战士们看到彭雪枫后,纷纷欢呼着扑向他,显然他们并没有认同郭炳生的叛变行为。彭雪枫当时并没有立即揭穿郭炳生的谎言,而是对其进行了监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彭雪枫组织召开了干部会议,向大家揭露了郭炳生背后的阴谋,并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警觉。没想到,第二天敌军已经得知郭炳生的逃亡消息,并开始向五团发动进攻。彭雪枫和五团战士们不得不一边进行激烈的抵抗,一边准备撤退。在恶劣的天气下,郭炳生借机脱离了队伍,投向了敌营,而彭雪枫则带领战士们经过几天的浴血奋战,成功突围,平安回到了苏区。
这一事件震动了红军高层。彭德怀对郭炳生的叛变极为痛心,他愤怒地表示,见到郭炳生一定要格杀勿论。而郭炳生投降国民党的消息传来后,蒋介石、何应钦等人对其热烈欢迎,甚至还专门派人送酒肉慰问。
然而,郭炳生的叛变并没有为他带来荣耀。1933年,在一次与红军的战斗中,他最终被红军击毙,死于非命。而彭雪枫因在追捕叛徒、保卫队伍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获得了“红星奖章”并得到了周恩来的亲自表扬。
在彭雪枫牺牲后的几十年里,他为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得到了铭记。郭炳生的结局,则成为了历史上对叛徒的无情警示。他从一名被彭德怀提拔的革命战士,堕落成了人人唾弃的叛徒,最终没有任何荣耀可言。彭雪枫的英勇与郭炳生的背叛,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警示我们,信仰不坚定,理想不牢固的人,最终会被历史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