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敌的局面。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被统一编组为八路军,而之前在南方进行三年游击战的红军部队,则被改编为新四军。这一转变意味着:在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与新四军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虽然国共之间名义上是合作关系,但两军之间仍然存在不少摩擦和冲突,尤其是蒋介石,他不仅要应对日军的威胁,还时刻警惕着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动态,担心我军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到1940年年底,新四军在叶挺与项英的领导下,迅速扩张,尤其是在皖南一带,部队规模比以前增加了几千人。当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便密谋采取措施,准备对新四军发起进攻,这场军事冲突后来被历史称作“皖南事变”。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这次事变对新四军来说无疑是一场重创。新四军的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壮烈牺牲,副参谋长周子昆与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在这场事件中英勇牺牲。蒋介石的这一举措,虽然给新四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新四军并未因此被彻底击垮。
1941年,在八路军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央决定重新组建新四军,许多曾派遣到华东地区的八路军队伍被并入新四军,增强了其战斗力。例如,原八路军344旅的副旅长黄克诚,便于1941年转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而此时,新四军也迎来了一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像粟裕、张云逸、李先念、彭雪枫、谭震林、张鼎丞等人都分别被任命为新四军的各个师长,肩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这些新四军的师长们,后来的成就举世闻名。像粟裕、张云逸和黄克诚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荣升为大将军衔,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中坚力量。而李先念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级领导人,谭震林和张鼎丞也分别获得副国级的领导职务。彭雪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尽管他没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他的革命贡献依旧被铭记,并在1980年代被追赠为军事家的称号。
1941年,新四军重新组建后,军部的五位领导人也在后来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新四军的代理军长陈毅同志,后来成为华东地区解放战争的总指挥,领导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功解放了华东,并摧毁了大批日伪军的有生力量。这一系列的胜利,为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同志被授予元帅军衔,并承担起外交事务,成为了一位全面发展的开国名将。
新四军的政治委员少奇同志,本来一直在党和军队的大本营工作,但在1941年特殊时期,被中央派往华东地区,担任新四军的政治委员,与陈毅一同重建新四军。在他们的领导下,新四军迅速壮大,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力量之一。少奇同志不仅以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著称,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其政治智慧,主抓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代领导班子的核心人物。
新四军的参谋长赖传珠,既具军事才能,也有较强的政治能力。虽然在1941年,他担任的是陈毅的参谋长,但他后来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赖传珠参与了东北战场的解放工作,任第六纵队政委,和洪学智共同指挥第六纵队,打出了铁军和猛虎军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赖传珠投身于人民军队建设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是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他与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并称“闽西三杰”。在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致力于农业建设,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1955年未能获得大将军衔,但他的贡献依旧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