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部三国演义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向我们展示了三国的兴起败亡,正所谓天下大事分合交替,罗公倾尽其终身才华,殚精竭虑经过无数次删改,才让世人有幸目睹这世事变迁、英雄的历史。而整个演义中,罗公主题思想还是个忠字,他仍然是站在四百年大汉的立场上来讲述故事。在罗公看来,四百年大汉犹如百足大虫,死而不僵。而他的笔墨也毫不吝惜地描写蜀国的兴衰之时。从他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是向着蜀国的。那么为何我们看三国演义之时,总希望蜀国打胜仗呢?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蜀国在罗公的笔下是汉室正统,他也希望蜀国能继承大汉遗志。四百年大汉,由胜到衰,五不让人伤怀,恒灵二帝的无道也让人指责,然而经历四百年的世事变迁,百姓都受过大汉的恩惠,百官有数代人吃着汉朝的俸禄,这怎么不让人感激大汉的恩德呢?我想罗公也是这么想的。
况且大汉后期并没有作福作威的皇帝,既没有祸国殃民的皇帝,而是奸臣当道、宦官转正,天下诸侯揭竿而起,不思保卫汉室基业,而是争相佣兵自重,攻城略地,这是如何让人痛惜。想来历史的变迁都是皇帝们的恶行,比如商纣王,比如二世胡亥等,而汉朝末年,并无这样的皇帝,因此在罗公看来,是臣子们不忠,是奸臣当道毁掉了大汉江山。
而无论是三国还是明朝,世人都喜爱忠义之士。三国中刘备又是汉室末胄,更是大汉复兴的唯一希望。刘备又是一个极其忠义的人,从来不会无端枪战别人的城池,比如陶谦曾三次让徐州给刘备,荆州刘表也是多次相让,刘备不忍心取荆州,最终为曹操所取。刘备长坂坡携带新野百姓,日行不过十几里,然而面对曹操铁骑却始终不忍心丢弃百姓,三国中可曾有像刘备这样的雄主。
可以说他不仅让罗公为之动容,就连我们自己读三国的人,都为之感动,这样的忠义之士,这样的汉室正统,不正是百姓们所需要的国君吗?难道我们要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难道要去拥护割据江东的孙权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心里都向着蜀国。
其次蜀国的忠义之士旷古绝今,更是人才济济。诸葛亮之忠义旷古绝今,而诸葛亮也是罗公一直想夸赞的对象,诸葛亮不但用兵如神,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对蜀汉更是忠心耿耿。刘禅继位后,诸葛亮独揽朝政,然而他却与司马懿有着本质的区别,司马懿通过政变窃取大权,而诸葛亮却大公无私,不为后代计,一心匡扶汉室。
北伐中原,这样的忠义之士三国中可曾遇见,就算是周瑜也有不听孙权命令的时候,然而无论诸葛亮北伐多么困难,刘禅却能将其召回。演义总会有他的精髓核心,而三国演义有十分看重忠义,因此是蜀国就是罗公所看好的,也不吝惜笔墨。而作为观众,也希望看到忠义之士,大家似乎都不喜欢奸诈之徒,因此我们也就对蜀国有好感,希望它能够取胜。
再次蜀国是讲究信义,而又充满悲情的一个政权。刘备自涿君起兵,素来以仁义、信义和道德著称,这也是他的立身之本。无论是陶谦三让徐州,还是刘表让荆州,或者长坂坡刘备与百姓共患难,可以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刘备堪称旷古绝今得雄主,三国诸侯没有一个愿意牺牲自己,保全百姓的。而刘备在演义中却偏偏是个悲情的存在。刘备除了讨黄巾大胜,后来却被吕布吊打,两次抛妻弃子,投靠曹操却又被曹操追杀,刘备总是怀才不遇,并总喜欢老泪纵横,哭诉其匡扶汉室的志向。
而关羽张飞却又因为东吴背信弃义而死,这无疑又让刘备占据了正义的一方,刘备讨伐东吴,却又被陆逊火烧连营,病死在白帝城,这又给多灾多难的蜀国增添了悲情色彩,人们心中会认为,为何刘备忠义却总是遭遇不测,为何蜀国汉室正统却总是多灾多难呢?刘备的遭遇让世人同情,他就如同汉朝的遭遇一般,而刘备的理想却又受到世人的崇敬,因此大家才对刘备有好感,希望蜀国多打胜仗。
你是如何看待蜀国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