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跃进是谁的错误,锅扣该在教员身上吗?我们为什么要大跃进?
迪丽瓦拉
2025-09-16 13:05:43
0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让您获得更多与众不同的参与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提到大跃进,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它究竟是一个单纯的错误,还是可以归咎于某一个人身上?有人说,责任全在毛主席身上,但真的是这样吗?他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如今,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往往拿毛主席的时代说事,频繁将大跃进作为罪名进行猛烈抨击。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呢?大跃进的错误真的是毛主席一个人的错吗?

今天,我们不妨从更深层次来探讨大跃进背后的原因,了解为何当时会迫使中国采取这样激进的政策。并且,那个时期所暴露的问题,又该归责于谁呢?

每当谈及大跃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词语是“急功近利”“贪多求快”,以及背离实事求是的做法。这些错误导致了全国范围内“浮夸风”的盛行,形成了各种荒唐的现象:“肥猪赛大象”,有的甚至宣称“一个萝卜重千斤”。大家都在争着提前完成“赶英超美”的目标,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显得空洞、脱离实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唐的情况呢?回溯历史,关键要追溯到中苏关系的恶化。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帮助中国完成了156个工业项目,给新中国打下了工业基础,堪称一大步。然而,这背后是中国要支付3亿美元的贷款,原定三年内偿还,但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后,赫鲁晓夫继位,他不仅批评斯大林,还对当时签署的条约提出质疑。

赫鲁晓夫特别不愿意履行条约中关于归还中国东北领土的部分——包括旅顺、大连以及中长铁路。因为苏联需要一个不冻港,而这些地区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尽管1956年苏联终于交出了这些地区,赫鲁晓夫随即撤资,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二五计划”进程。面对经济困难,毛主席依然坚持国家主权,不妥协于外部压力。

此时的中国,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西方封锁和苏联的打压让我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面对财政赤字和即将到来的“二五计划”,中央领导面临着一个艰难选择——是调低目标,还是迎难而上?

正如毛主席所说:“六亿人一泄气,不得了。”为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毛主席决定不降低目标,反而要加速进展。虽然面临苏联撤资和其他困境,唯一能够支撑工业化的便是人民的力量。大跃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大跃进对于二五计划的意义,类似于三大改造对于一五计划的作用——都旨在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毕竟,一五计划时,由于三大改造,人民的热情被成功激发,最终目标超额完成。因此,毛主席认为二五计划同样可以超越预期目标。

毛主席坚信,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只有通过极限的生产力,才能养活众多的人民。而且,鉴于国际上列强环伺,毛主席深知,中国若不快速发展,迟早会沦为列强的靶子。因此,毛主席认为,要尽早实现赶英超美,早日改变中国的贫弱状态。

然而,理想归理想,现实却远不如人意。毛主席的设想虽然在当时并不失现实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跃进却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变成了一个盲目、冒险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何在?难道一切都应该归咎于毛主席吗?

事实并非如此。毛主席的目标原本是希望在本世纪内赶上美国,甚至在提出加速社会主义改造时,他也强调要基于实际可行的基础,不是盲目冒险。但当大跃进开始时,却出现了浮夸风,目标被设定得过于远大和不切实际,甚至远远超出了初衷。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当时中央政府决定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尽管本意是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发挥积极性,加速建设,但地方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甚至是文盲。地方政府干部在权力下放后的失控行为,导致了大跃进中的虚报、数据造假等问题。而且当时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也证明并不适合中国。苏联的模式本身就粗放、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在中国被放大,导致了“浮夸风”的泛滥。

因此,大跃进的错误,实则并不完全在于毛主席的设计,而是在基层干部的失误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严重偏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大跃进存在种种问题,但它的出发点并非没有道理。为了工业化,中国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然而,如今的许多公知将大跃进的失败归咎于毛主席一人,这公平吗?毛主席对人民的信任和对群众运动的鼓励,最终让他承担了大跃进的错误,尽管他明确表示:“责任主要在我身上。”

他从未回避责任,反而在多个场合总结教训,深刻反思这一历史错误。毛主席的自省和担当,展现了政治智慧和勇气,但如今却被某些人曲解,成了诋毁和推翻毛主席的借口。

今天的某些公知,试图通过对大跃进的贬低来攻击那个时代,意图否定毛主席的领导和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但历史不能被抹黑,真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清楚,正是毛主席和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坚持站立,最终走到了如今的强大地位。

尽管新中国的建设道路上有过弯路,但革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探索中的曲折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大跃进虽然有错,但如果因此否定中国几十年来的建设成就,那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挑拨。我们必须保持警觉,明辨是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对昆仑刻石高清图的几点看法 昨天有位网友给我发了昆仑石刻的高清图,早上又看到有位网友留言:“大王看了高清照片后再写一篇呗,还认为...
地理视角看《长安的荔枝》,大唐... 最近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长安小吏李善德跨越千山万水运送荔枝的情节扣人心弦。当观众为这场“古代物流...
原创 国...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突破重重难关,成功从美国归国,从此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建设中。这个举动...
原创 水... 说到梁山好汉,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关于他们的故事,各种版本流传至今,耳熟能详。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着一...
原创 清... 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 在清朝的历史上,康熙年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这...
原创 六... 1939年初,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许世友,带领部队驻扎在河北邯郸曲周县,开展敌后抗战工作。这...
原创 “... 随着瑞典于3月7日正式加入北约,这个北大西洋军事组织悄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
涂亚伦:袁世凯家族的没落 1915年我在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到天津公立女医局当大夫。女医局初名“北洋女医院”,因为地址在东门水阁...
原创 武... 《——·前言·——》 武则天退位后,没人敢对她采取行动。朝廷中的权臣,甚至她的亲生儿子李显,都无法...
原创 楚... 秦朝末年,曾在历史上叱诧风云的楚霸王项羽,年少时便学过兵法,却未能真正领悟其中奥义。他初期威震四方,...
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因为疾病吗? 万历十四年,万历帝23岁。 十月初五,礼部祠祭司主事卢洪春上奏,这位主管祭祀的官员对于万历帝不参加祭...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 导读:慈禧太后,自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到光绪三十四年崩逝,其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代行皇帝职权,把...
原创 非... 提起非洲,似乎第一印象永远都是黑人遍布,以及杂乱不堪的环境。但有一个国家却并非如此,这里虽然也是非洲...
原创 秦... 熟悉秦国历史的人往往都会提到:“正是因为秦孝公推行变法,才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称霸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
原创 日...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夜空,日本铁蹄悍然踏破国门。然而,整整十年间,中国...
原创 朱... 朱元璋与刘日新:命运交织的背后 朱元璋,那个出身贫寒、几度命悬一线的男子,曾是街头乞丐,亦曾是僧侣...
原创 汉... 汉代官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和培养官吏的忠君、孝亲、廉洁、奉公、宽仁、勤政等德行,督促各级官...
原创 日...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讨论和分享,还能带来更多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博... 我党在历史的漫长征程中,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阶段往往被以关键领导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
原创 大...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两个伟大的帝国如同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在不同的天地间闪耀着各自的光辉——东方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