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裕大将因为一次批判运动——反对“教条主义”——被免去总参谋长的职务。尽管他被调任到其他职位,且有叶剑英元帅的保护,但粟裕的心情始终低落,无法释怀这个决定。对他而言,这种改变实在是难以理解。当时,许多军中大佬,比如叶剑英、肖劲光和陈赓等人,都纷纷站出来为他辩护,认为这完全不公平。
特别是陈赓大将的言辞,格外引人注目。尽管他和粟裕并不算很熟悉——两人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相识,陈赓仍然力挺粟裕。陈赓之所以愿意帮忙,是因为他真心佩服粟裕的才华和为人,同时陈赓个性直爽,豪气冲天,不忍见老友受委屈。
大约在60年代初,陈赓和粟裕都因健康原因来到了上海疗养。粟裕身体稍微恢复后,便主动去找陈赓聊天。两人一边谈天说地,一边也不可避免地提到了粟裕被免职的事。陈赓很快就察觉到,粟裕仍然难以释怀这次变动,心里满是委屈,他渴望能够得到一个平反的机会,重新回到事业的巅峰。
然而,陈赓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知道自己可能没多少机会再说这些话,于是他把心里话全都说了出来:“老弟啊,咱们中国有两个大忌讳:第一,功劳太大,能力太强;第二,不懂得迎合领导,不会拍马屁。你啊,这两条都占全了,能不倒霉吗?”
陈赓看得很透彻,他知道以粟裕那种刚直的性格,注定无法改变这两点。但他还是想让粟裕明白,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有更深的根源。他希望粟裕能看开些,放下心中的负担,变得更洒脱一些。陈赓的这番话充满了阅历和智慧,听起来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前辈在做劝导。确实,陈赓的经历相当丰富,从十几岁就参军,曾在旧军队中打拼,后来在蒋介石阵营里待过,也做过地下工作。相比这些复杂的经历,他觉得粟裕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没那么棘手。
但陈赓的眼光更加深远,他认为粟裕的困境,根源其实在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之间的矛盾。
1954年,国防部刚刚成立,之前军事工作由总参谋部等部门掌控。国防部成立后,彭德怀元帅担任国防部长,刚从朝鲜战场凯旋,声威赫赫,而国防部也迅速扩大了权力。与此相对,虽然总参谋部的地位不如建国初期那样绝对,但仍然掌握着实权。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两者职权不清,谁该管什么,谁负责什么,界限模糊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总参谋长粟裕与国防部长彭德怀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比如,一个文件应该由总参谋长签字,还是由国防部长签字?粟裕就因为这个问题,几次在处理上出现了失误,结果被彭德怀批评。对于彭德怀来说,总参谋部应该听从国防部的安排,而粟裕则认为总参谋部应该直接隶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并不属于国防部管辖。两人的立场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尽管这在理论上有其道理。
为了化解矛盾,粟裕向中央建议,希望明确划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中央同意了他的提议,让总参谋部起草相关的条例。可是,这个决定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让总参谋部自己来决定与上级部门的分工,这真合适吗?毕竟,国防部的级别更高,而总参谋部虽然名义上不直接隶属于国防部,但事实上在很多事务上仍保持着较大独立性。
粟裕还犯了一个小错误。1957年,他访问苏联时,和苏联总参谋长聊天时随口抱怨中国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职能分配不清,希望能借鉴苏联的经验。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外交场合谈及军事机密时尤为危险。苏联的总参谋长当场回应说,总参应该听国防部的命令,分工不清的问题不存在。这件事后来传回国内,连叶剑英元帅都觉得粟裕言辞不慎,批评了他。
其实,国防部成立的初衷并非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机构,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彭德怀认为,国防部应当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发挥独立的作用,这与总参谋部的实际掌权地位发生了根本冲突。
粟裕虽然能力出众,功绩显赫,且为人刚直,但他恰巧坐在了那个火山口上。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权责不清的深层矛盾,才是他“倒霉”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也因为工作汇报的问题曾经受到毛主席批评。这个职务本身就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再加上粟裕个性上的直率,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