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许多支持满洲统治的学者为了给清朝的屠杀和压迫行为寻找“合法性”,不惜编造出一套套荒谬的理论。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华夏文明已经腐朽、封闭、僵化,亟需外族的“输血”,即需要异族的统治和“开化”。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不但不应谴责侵略者的暴行,反而应该感谢他们的“拯救”。
这种论调极其荒谬,就像你家遇到强盗入侵,抢走了财物,甚至杀害了家人,然后反倒要求你感恩这种暴力侵害。这显然是荒唐至极,但可悲的是,某些人长期以来却努力向我们灌输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代表人物如柏杨、金庸、阎崇年、李治亭等,以及一些支持“统一神圣论”的学者,都曾声称,华夏注定会落后,永远无法完成工业化,因此无论是谁来统治,都是一样的结果。
这些人把工业革命的成功神话化,把它当作外来“开化”的证明,试图通过这种理论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无法自我振兴、只能依赖外族的“劣等民族”。他们试图用这种观点将华夏文明彻底定性为一个需要被“外部拯救”的落后民族。其实,第一次工业革命并非由理论家主导,而是依赖大量工匠和经验知识积累的成果。即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经验依然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而非完全依赖抽象的理论。
即便如此,为什么就不能相信中国也能出色地创造划时代的科学成果呢?他们是否认为因为中国历史上有秦制,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大,就注定了中国无法迎来一位改变历史的科学家?这实在太过狭隘。我们看,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是依靠实用科学不断进步的,而当时的意大利,虽然没有儒家文化的影响,依然迎来了文艺复兴和科技的飞跃。
事实上,从明朝末期来看,中国的科技水平并不比西方落后。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在当时已涌现,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李明珍的《本草纲目》都展示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非凡成就。然而,这些成就几乎都在清朝统治下被摧毁或遗弃,社会的发展被彻底扼杀。
沙俄和日本同样是封建政权,但它们依然能够推动工业化的进程。那么,为什么华夏就无法发展呢?这究竟是什么逻辑?中国有句古话:“穷则变,变则通。”既然工业革命的成功并非与国家性质绝对挂钩,那为何我们不相信中国人同样能够学习和应用这些先进的工业技术?
回望当今,中国的全门类工业产业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自我变革能力。就像那只“网红狼”,过去可能吃不饱,甚至时常挨饿,但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它选择了改变习性,走上了国道。就连野兽都知道改变,而我们这些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难道就不懂得如何适应和发展?
从古至今,华夏一直在吸纳外部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不断包容和融合,这也正是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真是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早在历史长河中就已消失殆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不断进取和开放的精神,才使得华夏文明在世界历史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因此,华夏绝对是能够发展科技的。即便我们不能率先引发工业革命,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学习并超越西方的成就。问题的关键是,清朝的统治让这种变革变得几乎不可能。满洲统治者一方面屠戮华夏的精英,另一方面闭关锁国,打压思想的自由流通。中国社会陷入了“万马齐喑”的沉寂状态。若一个社会没有思想的自由碰撞,没有宽松的环境,科技怎么可能蓬勃发展?
只有在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环境中,创新和科技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在清朝的统治下,这一切几乎变得不可能。满洲的统治者,忙于维护自己的政权,过着吃着铁杆庄稼、玩弄鸟狗的日子,他们的焦点始终是在“防汉制汉”,无论汉民族有多大的潜力,他们都竭力压制、遏制。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产生科技进步的条件显然是不存在的。中国的产业无法得到发展,反观满洲的统治者,他们在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中逐渐腐化,最终连最基本的劳动力都无法满足,甚至沦为苦力,靠去胡同谋生。至于那些草原上的胡虏,放羊固然不丢人,但若连最基本的现代化设施,如屠宰场和冷链运输系统都无法建设,那才是真正的落后。
满洲的入侵不仅打断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还几乎摧毁了科技的根基。为了保持统治,满洲统治者必须铲除所有能够威胁他们的精英,并通过制造“奴才”文化,让民族思想趋于僵化,形成“半野蛮”的状态,这样他们才能维持所谓的“长治久安”。
然而,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否认满洲入侵的历史影响,试图用“统一神圣论”和“文化融合”的口号来洗脑,逼迫华夏人接受自己是劣等民族的观点,认为我们无法自立自强,必须依赖外族的“拯救”。这种言论完全站在华夏文明的对立面,根本无法理解历史真相,甚至是彻头彻尾的反人类、反文明的言论。
让人感到更加痛心的是,竟然有人把这些荒谬的理论当作“精英”思想来推崇,像金庸等人也成为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令人惋惜的是,居然还有人信以为真,完全忽视了华夏文明的根本力量和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