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代有四个衙门任职门槛最高,高配是清一色翰林,低配也得是进士
迪丽瓦拉
2025-09-16 14:02:53
0

有读者留言,询问为何清代御史衙门中,吏部官员的任职资格比其他部门更高。关于清代各部院衙门的任职资格问题,之前虽有所提及,但内容较为简略。借此机会,重新梳理一下相关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些详细的看法。

有人说吏部的任职资格高于其他部门,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实际上,清代京城内各衙门的任职资格高低有所区别,吏部并非最高。按从高到低排列,情况大致如下:

1、翰林院与詹事府

科举功名中,翰林地位最高。每届殿试一结束,新科进士须参加朝考,决定是否能够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可以把朝考看作是翰林资格的筛选考试。

不过,庶吉士只是半个翰林,是否能成为正式翰林,还得经过三年散馆后的晋升考试。通过考试者,才能真正留在翰林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翰林。

若考试成绩排名靠后,则得退回进士身份,进入吏部铨选系统,之前三年的学习和努力都付诸东流。

翰林院所有职官均为翰林出身,一般进士难以进入翰林院。

詹事府则较为特殊,原本是为东宫太子设置的机构,但自康熙以后清朝不设太子,詹事府转变为翰林官员升迁的中转站。

翰林的升迁路径大致是翰林院——詹事府——内阁。明代时,内阁是翰林院的下属机构,内阁大学士地位不高,仅为正五品。

清代将内阁从翰林院剥离,提升为名义上的中央核心机构,但内阁官员并非全部是翰林出身,只有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和大学士主要来自翰林,其中少数大学士并非翰林出身。

2、礼部

六部中,礼部属于文职重地,虽无太多“油水”,但权威显著,主要负责国家礼仪、科举和学术事务,职能十分高雅。

礼部尚书、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实际上多为翰林背景。

礼部象征朝廷的形象,岗位对行政能力要求不高,但对学历门槛极为严苛。侍郎以下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几乎全部是科举出身的进士。

清代礼部主事多为汉臣,原因在于满族在科举竞争中处于劣势,考取进士和翰林的比例较低,因此进入礼部的机会有限。

另外,封建礼仪极为繁复,满族不如汉族精通礼制,许多著名满族大臣如傅恒、阿桂、福康安、和珅等都没有在礼部任职经历。

3、吏部

吏部的任职资格在六部中排第二。根据制度,吏部左右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奇怪的是,吏部尚书却没有此限制。

这是因为吏部尚书权力最大,通常由皇帝最信任的亲信大臣担任,而这些大臣未必有进士身份。

左右侍郎权力较小,未必是皇帝心腹,满族中进士出身者不多但仍有,选拔范围较广。

吏部主管官员的选拔与晋升,官员素质必须过硬,不可能让非科举出身或通过捐纳入仕者,负责选拔翰林和进士,这违背逻辑。

侍郎以下的郎中、员外郎也有较高资格要求,汉臣必须是进士出身,旗人则须是科甲出身。虽然对旗人的要求略低,但整体门槛依旧较高。

4、科、道

“科”指的是六科御史,“道”则是掌管道监察的御史。雍正后实行科道合一,将原有六科整合进都察院。

不论体制如何调整,科道官职责重大,负责监督官员。明代时,科道官职位极抢手,多为翰林出身。

清代科道官虽不及明代吃香,但因其工作性质,对任职资格依然严格,尤其是六科给事中,几乎全部为进士。都察院道员的门槛稍低,基本要求科甲出身。

总体来看,京城各部院衙门中,翰林院、礼部、吏部和科道官的任职资格最高,其他部门则无明确硬性规定。

以上主要说的是京师各部院的职官任职资格。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亲自委派的临时“差事”,这些也有资格要求。

皇帝钦派的差事很多,如钦差、关差、考差、学差等,其中考差和学差的任职标准尤为严格。

考差即乡试和会试的正副主考官。顺治年间,主考资格较宽松,举人也能担任。康熙以后,标准提高,规定主考必须是进士出身。

雍正时进一步提升,不仅需进士身份,还要求主考官为八股文高手。乾隆年间,主考官多由翰林担当。

学差是各省学政,向来要求严格。清初规定学政必须是进士。雍正以后,学政由翰林院和六部官员选任。

乾隆朝后,六部官员担任学政的比例明显下降,至少八成学政从翰林中挑选。

至于全国直省的督抚藩臬及地方道府州县官,重点在行政能力,学历无硬性限制。但各府州县的教官必须是科甲出身。

这样看来,清代官员任职资格的高低,是根据具体衙门职责和历史传统而定,并非简单地说吏部资格最高。你觉得这样的划分合理吗?或者有没有哪个细节你想更深入了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周... 岳飞少年时跟随乡里的周同学习射箭,能够左右开弓。后来,他又跟随枪术大师陈广学习技击,成为一县之内无敌...
原创 张...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原创 奸... 前言 一位冤魂,一名奸臣,一场悲泪,一世宿命。时至今日,秦桧的名字仍然是千古骂名,而忠诚英勇的岳飞精...
趣历史|清官专断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特别是在古代,家庭人口众多,纠纷情况又复杂,对于谁是谁非,外人很难说得清楚。但在...
原创 黄... 黄巢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关于黄巢,后世的看法分歧较大:一些人认为黄巢是个杀戮成性的魔...
原创 刘...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刘协皇帝名义上是汉朝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才真正掌控着那个...
原创 武...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施耐庵笔下的打虎英雄,后来因愤怒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还在鸳鸯楼上...
原创 东... 翻考古队的工作日记时,有段描写让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队员们清理东晋古墓那会,连喘气都透着小心翼翼。...
侯杨方:看待明朝衰亡需寻找历史...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作者:侯杨方 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
原创 陈... 在肖伟俐所著的《帅府家风》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开国元帅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家庭...
原创 抗... 谭炳云同志,您真是我们的大功臣啊! 在1951年国庆庆典的盛大场合上,彭德怀举杯对这位穿着简朴的男子...
原创 日... 一个岛国,资源穷得叮当响,地震海啸年年闹,却偏偏几百年、上千年盯着东亚大陆不放,非要把中国搞亡国灭种...
原创 日...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投下了原子弹,但实际上,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投降的真正原因与...
原创 清... 清官类电视剧的剧情往往引人入胜,除了故事情节外,演员的精彩演技以及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让观众无法自拔。通...
原创 赤... 《——·前言·——》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面临着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是选择向北方强敌曹操投降,...
原创 山... 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
原创 孙... 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记录了一段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照片中的孙中山,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能看...
原创 四... 1946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战争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不同的战斗需求,先后组建了1纵、2纵、3纵、4...
原创 玄... 秦琼,作为《隋唐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以其威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骑马挥枪,英勇无敌,是战场上的传奇...
原创 清... 前言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站笼,这种酷刑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让370人丧命。它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