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突破重重难关,成功从美国归国,从此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建设中。这个举动标志着他投身祖国事业的伟大时刻。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曾两度邀请钱学森回国担任重要职务,可他却两次拒绝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钱学森生于1911年,成长于上海,之后赴美深造,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师从著名学者冯·卡门,并在二十多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级的空气动力学家。美国人甚至称他为“助力美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科学明星”。钱学森的才华可见一斑,而他未来的成就,也早已为世人所预见。
1945年9月,胡适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开始为创建一座新型工学院而筹划。这所学院将聚集国内外顶尖的物理学家,致力于原子能研究,旨在为未来的国防做出贡献。由于当时国内此类专业人才稀缺,胡适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学者,广泛邀请他们回国效力。而此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声名赫赫,胡适自然将他列为重点邀请的对象。
钱学森收到胡适的邀请信后,做出了委婉的拒绝。他解释称自己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工作与研究尚未完成,暂时无法回国。直到1947年夏天,钱学森回到了中国,不过这次并非出于工作,而是为了与蒋英结婚。蒋英,作为蒋百里的女儿,与钱学森自小就认识,两家世交深厚。钱学森36岁,蒋英28岁,两人在1947年夏天成婚,婚礼时宾客云集,场面非常热烈,连国民党政府的高层都前来祝贺。教育部长朱家骅也借此机会再次邀请钱学森,提议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然而,钱学森依然婉拒了这份邀请,称自己学识有限,担不起如此重任。随后,他便匆匆回到了美国。
那么,钱学森为何如此拒绝回国呢?他真的缺乏爱国之心吗?当然不是。事实上,钱学森一直以无私的爱国情怀为人称道,最终他选择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这本身便是他忠诚于祖国的明证。至于他两度拒绝胡适的邀请,真正的原因并非他所说的“才疏学浅”,而是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以及学术界的风气深感失望。他认为,即便回到祖国,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且不愿与那些腐败之徒同流合污。
说到国民政府的腐败,众所周知,这个政权从蒋介石、孔祥熙到基层官员几乎无一例外,贪污腐化是家常便饭。若没有金钱作为铺路石,普通百姓几乎无法在社会中立足。而学术界的风气也并未好到哪里去,虽然很多人极力美化民国文化界,但其实那时所谓的“大师”和“泰斗”中,不乏沽名钓誉者。真正有心做事的人,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土壤。作为名门之后的钱学森,他早已看透了这些问题,最终选择拒绝了回国的机会,以避与腐化的政界和学术界为伍。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界与学术界焕然一新,各项建设突飞猛进,钱学森也逐渐了解到这些变化,看到祖国逐步崛起,心中无比欣喜。这时,他终于决定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钱学森在美国已经成为科学界的重要人物,美国方面自然不愿放他离开,想方设法设置重重障碍,甚至威胁他的人身安全。但钱学森心系祖国,他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于1955年10月8日成功回到祖国,开始了自己为国效力的崭新篇章。
后来,钱学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在美国的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这一切都为回国之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情做准备,因为我始终是中国人。”这句话也印证了他对祖国的深情。2007年,钱学森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者,披荆斩棘,把智慧凝聚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的事迹和贡献,不仅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了为国家与民族不懈奋斗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