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承袭制度相比明朝要更加规范和科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满族入关后,清朝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一种顾虑重重的状态。它一方面依赖汉族官员的协助,另一方面又担心汉人可能反叛,始终无法完全信任他们。最终,这种不信任与防范心理使得清朝在许多方面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甚至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清朝的爵位体系有三个主要类别:宗室爵位、蒙古爵位以及异姓功臣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级,专门授予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蒙古爵位是为了封赐蒙古的王公贵族而设立的;而异姓功臣爵位则包括9个等级,其中伯爵以上的爵位被认为是“超品”,即比正一品的官员品级还要高。
曾国藩因为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清朝授予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这个爵位相当于比正一品还要高,标志着曾国藩的特殊地位。此外,清朝的爵位制度规定“世袭罔替”,即曾国藩的爵位可以世代继承,不会因为继承而降等。
然而,清朝的爵位继承通常是代代降一等,每一代的继承都要降低一品,直到达到最低的爵位。不过,这个降爵的规定并不严格执行,实际上能否世袭以及降几级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态度。有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而有的爵位应该降级却没有降,也有一些本不该降级的却被降了。曾国藩的爵位世袭了三代,直到清朝灭亡。
作为第一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去世后,他的儿子曾纪泽继承了爵位。由于曾纪泽需要前往英法参与外交事务,才得以批准了他继承爵位的申请。因此,曾纪泽的继承不仅仅是承袭家族荣誉,还对他出任外交使节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过程反映了当时清朝体制的腐化,封建王朝即便到了末期,依旧无法放下对汉族官员的戒备与防范。甚至连曾纪泽作为使节的爵位都要拖延数年才得到批准,暴露出满清统治者的猜疑心和不信任。
曾纪泽继承爵位后,前往英法等国参与外交,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通过与沙俄的谈判成功收回了新疆伊犁地区。最初,清朝派遣崇厚与沙俄进行谈判,但崇厚竟私自签署了《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不仅割让了大量领土,还要求中国支付500万卢布的赔款。虽然名义上伊犁归还给中国,但实际上这片土地已成为难以控制和驻守的废弃之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又派遣曾纪泽去与沙俄重新谈判,经过长达10个月的艰苦谈判,虽然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地区依然被割让,但曾纪泽成功收回了乌宗岛山和伊犁南境的特克斯河一带,并取消了沙俄在中国内地的经济活动等特权。此举无疑为国家挽回了一部分损失,曾纪泽也因此成为一位重要的外交人物。
然而,曾纪泽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890年去世,享年51岁。根据继承制度,曾纪泽的爵位应由长子继承,但出乎意料的是,慈禧太后并没有让曾纪泽的24岁长子继位,而是将爵位传给了17岁的曾广銮。曾广銮此时没有任何功名,慈禧太后还为他补了荫,从一个无官之人直接晋升为从五品的郎中。没过多久,慈禧又赏赐了他花翎,标志着他未来的官职地位。
为何慈禧太后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清朝需要利用汉族官员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因为许多满蒙官员自私且腐败,往往不忠诚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慈禧太后不希望曾广钧继承爵位,因为曾广钧已经中进士,前途无可限量。如果让他继位,必定会对清朝的控制形成威胁。所以,慈禧选择了年纪较小、尚不知世事的曾广銮,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他,并减少潜在的威胁。
曾广銮最终在清朝灭亡后,成为左副都御史。清朝灭亡后,他还曾担任过议员,并于1920年去世。至此,曾家世代的“一等毅勇侯”爵位在第三代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