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铭记那些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忠臣,特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这幅作品被历史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自此,凌烟阁成为了大唐士人的朝圣之地,象征着功勋与荣耀。
实际上,历史上为表彰功臣所绘制的肖像并非只有凌烟阁一例。早在汉代,就有了云台二十八将的画像。此外,宋代的昭勋阁、明代的功臣庙等也是为了纪念有功之人所设立的地方,这些例证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纪念英雄人物的传统与文化。
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同样为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开国大将等英雄人物绘制肖像,表达对他们巨大贡献的崇敬之情。而在十大元帅和大将之外,我军还为十位在基层战斗、奋勇前行的英模官兵制作画像,进行纪念。除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英雄,其他七位英模人物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自从我军英模的设立开始,这一荣耀榜单也经历了几次调整与扩展。在1996年之前,全军的挂像英模人物仅为6位,2006年后增至8位,直到2018年,挂像英模名单又迎来两位新成员,总数定格为10位。
在此,先来了解一下“挂像英模”这一称号的含义。挂像英模指的便是那些在军队中拥有极大影响力与感召力的人物,他们的画像被悬挂在军营墙上,甚至被印刷在书籍中,或被雕刻成塑像,以此激励每一位官兵。这些英模人物,既是英雄的化身,也是军队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设立挂像英模的意义在于,任何一支军队都需要有自己的榜样人物,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军与他国军队的区别与特色。
当然,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涌现了无数英勇的英雄,但之所以仅有这十位英模人物的画像挂上军营的墙面,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在全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成为了所有官兵学习的楷模。简言之,挂像英模不仅是军人的精神象征,他们的事迹与品格也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军人的成长与进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挂像英模代表了我军从艰难起步到不断壮大的历程。
十大英模的事迹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从红军时期的长征,到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抗美援朝的英雄壮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发展,他们的形象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见证了我军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与蜕变。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大英模的排名并非按贡献大小来排,而是根据他们去世的时间来排序。
第一位挂像英模是张思德。张思德曾在延安担任中央警卫团团长,生于四川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年幼时因病去世,张思德过早地体会到了孤苦无依的艰辛。好在他的婶母收养了他,并给予了他温暖与关爱。1938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四川仪陇县。得知红军的到来后,年仅16岁的张思德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凭借着聪慧与勇敢,迅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随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张思德一路随军征战,最终成为中央警卫团的一员。
1944年,张思德在安塞县的生产工作中,为了救一名年轻战士,他英勇地冲向即将坍塌的煤窑,奋不顾身将战士推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倒塌的泥土埋葬。尽管抢救努力,但张思德年仅29岁时便英勇牺牲。他的壮烈事迹在全军广为传颂,毛主席亲自为他写下了挽词,号召全军向张思德学习,服务人民、毫不保留。正因如此,张思德位列十大英模之首。
紧随其后的,是董存瑞、黄继光与邱少云,这三位英模人物分别代表了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在冀热察战役中,为了摧毁敌人的碉堡,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炸药包,年仅18岁便英勇牺牲。黄继光则是在朝鲜战场上,勇敢地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为胜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邱少云则以坚守阵地、忍受烈火的铁血精神,代表了我军“严守纪律”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便是雷锋,作为新时代的楷模,雷锋的精神早已深植人心。尽管他并没有像前几位那样在战场上献出生命,但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尤其是他毫无保留地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中国人。
这些英模的事迹,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涵盖了抗战、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新中国建设等多个重要阶段。十位英模的共同点,正是在他们身上凝聚了我军无数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通过他们的英勇事迹,我们看到了我军从弱到强,逐渐崛起并迈向强军兴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