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在许多毛主席的经典照片中,我们常能看到他手夹香烟,或笑意盎然,或沉思默默的身影。生活中的毛主席似乎从未将香烟离手,不论是轻松的聚会,还是激烈的思考,他总爱品味烟雾缭绕。甚至在游泳时,嘴里也常常含着香烟。这种习惯,可见毛主席的烟瘾真是不小。
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关于毛主席吸烟的一则小趣事。
1960年,毛主席的侄媳韩瑾行来到北京治疗肺病。一天,她递上一支香烟,按常理,毛主席这个烟民应该会欣然接受。然而,令她意外的是,毛主席并没有伸手接过,而是婉拒后,拿起自己剩下的半根烟头,笑着说:“这烟我抽不得。”这一幕让韩瑾行心生疑问,究竟为什么主席会这样呢?
当时的韩瑾行,正在北京治疗肺部的疾病。她的身份显赫,是毛主席的侄媳妇,毛泽民的儿媳,毛华初的妻子。然而,她一直过着低调朴实的生活,始终未曾借着与毛主席的亲戚关系谋取过任何个人利益。作为一个扎根湖南的基层干部,她默默奉献,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为人民服务。
那一年,她因长期在湖南工作劳累过度,导致身体出现严重问题,肺病逐渐加重。经过多方求治,最终,她来到了北京。为了治疗,她联系到了阜外胸科医院的吴英凯院长,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手术之后,韩瑾行的身体慢慢恢复,她将治疗过程简单地告知了主席,称自己病情无碍,稍微休息便能重回工作岗位。
毛主席一听,不禁嘱咐她一定要注意身体恢复,强调身体健康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在谈话中,毛主席还特别关心她的家乡——湖南的情况,对她和丈夫共同为基层建设努力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就在这时,毛主席从桌上取出一支香烟递给韩瑾行。她立刻摇头婉拒:“大伯,我不吸烟。” 毛主席一笑,“不抽烟好,抽烟有害健康。”他将香烟放回桌上,问她:“那你介意我抽一根吗?” 韩瑾行道:“不介意,您抽吧。”她从桌上取起一支香烟递给主席,但毛主席却说:“我自己有烟。”
韩瑾行看到主席从口袋中摸出了半根已抽过的烟头,旁边还有一个烟嘴,顿时明白了。毛主席将烟嘴和烟头接起来,塞进嘴里,韩瑾行随后点燃了那半截烟头。
接着,毛主席看向韩瑾行,笑着解释道:“这是用公家的钱买的烟,只能用来招待客人。你是客人,当然可以抽。但这烟我抽不得,我只能抽我自己的。” 韩瑾行听后,恍若大悟,心中对毛主席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原来,即使一根小小的香烟,毛主席也坚持公私分明,不使用公款满足个人需求。公私的界限在主席心中分得非常清楚,他深知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理应回归人民。
毛主席吸烟的习惯是广为人知的。自他青年时代在长沙读书时,香烟便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既是生活的调剂,也是减压的方式。在革命时期,他常通过吸烟来保持清醒,缓解沉重的工作压力。尤其在长征后,他面对的战争压力愈加庞大,香烟成为他思考战争局势、整理思绪的一种方式。
回忆中提到,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是吸烟最多的。他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休息时间几乎为零。每当你推开毛主席的窑洞,总能看到他手里拿着半截烟头。尽管周围的人一再劝他减少吸烟,以保健康,毛主席始终未曾戒烟,因为那已成为他日常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旧保持着这种吸烟的习惯。为了保护主席的健康,工作人员曾从国外为他买回过滤烟嘴,费用也列入了公务招待费。主席听说后,感到有些诧异,问道:“这些烟嘴是专门给我买的?其他人没有需要吗?”工作人员回答:“是的,都是为您准备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但又问:“既然是给我个人的,那为什么要列入公款呢?” 他随即决定将这笔费用从公款中剔除,转为自己的个人开支。
不仅是烟嘴,小到烟头,毛主席对公私分明的坚持可见一斑。无论是公务中收到的礼物,还是工作中的花销,毛主席始终不允许自己享有任何来自人民的私利。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将一切公款收入归还给国家,从未让自己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
即便是面对来自各方的礼物请求,毛主席也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原则。建国后,他多次收到来自各地的礼物,尤其是一些补品和名贵药材,工作人员总是建议他收下,但毛主席始终坚持,“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他坚信,如果他接受了这些礼物,那么全国的官员都会以此为榜样,形成不正之风。国家的利益永远大于一切。
毛主席的“公私分明”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生活中,更在处理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时一以贯之。即使是亲生子女,他也从未通过职权谋取私利,而是要求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毛主席深知,官场上只有拒绝裙带关系,国家才能真正清廉。
正因为他始终坚守着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原则,毛主席无愧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领袖。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面对亲朋,毛主席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的道德操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领袖,中国才能在风雨中崛起,走向繁荣与强大。
毛主席曾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到:“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正如对毛主席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