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给侄媳韩瑾行递烟,自己却抽半截烟头,笑称:这烟我抽不得
迪丽瓦拉
2025-09-16 18:03:30
0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在许多毛主席的经典照片中,我们常能看到他手夹香烟,或笑意盎然,或沉思默默的身影。生活中的毛主席似乎从未将香烟离手,不论是轻松的聚会,还是激烈的思考,他总爱品味烟雾缭绕。甚至在游泳时,嘴里也常常含着香烟。这种习惯,可见毛主席的烟瘾真是不小。

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关于毛主席吸烟的一则小趣事。

1960年,毛主席的侄媳韩瑾行来到北京治疗肺病。一天,她递上一支香烟,按常理,毛主席这个烟民应该会欣然接受。然而,令她意外的是,毛主席并没有伸手接过,而是婉拒后,拿起自己剩下的半根烟头,笑着说:“这烟我抽不得。”这一幕让韩瑾行心生疑问,究竟为什么主席会这样呢?

当时的韩瑾行,正在北京治疗肺部的疾病。她的身份显赫,是毛主席的侄媳妇,毛泽民的儿媳,毛华初的妻子。然而,她一直过着低调朴实的生活,始终未曾借着与毛主席的亲戚关系谋取过任何个人利益。作为一个扎根湖南的基层干部,她默默奉献,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为人民服务。

那一年,她因长期在湖南工作劳累过度,导致身体出现严重问题,肺病逐渐加重。经过多方求治,最终,她来到了北京。为了治疗,她联系到了阜外胸科医院的吴英凯院长,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手术之后,韩瑾行的身体慢慢恢复,她将治疗过程简单地告知了主席,称自己病情无碍,稍微休息便能重回工作岗位。

毛主席一听,不禁嘱咐她一定要注意身体恢复,强调身体健康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在谈话中,毛主席还特别关心她的家乡——湖南的情况,对她和丈夫共同为基层建设努力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就在这时,毛主席从桌上取出一支香烟递给韩瑾行。她立刻摇头婉拒:“大伯,我不吸烟。” 毛主席一笑,“不抽烟好,抽烟有害健康。”他将香烟放回桌上,问她:“那你介意我抽一根吗?” 韩瑾行道:“不介意,您抽吧。”她从桌上取起一支香烟递给主席,但毛主席却说:“我自己有烟。”

韩瑾行看到主席从口袋中摸出了半根已抽过的烟头,旁边还有一个烟嘴,顿时明白了。毛主席将烟嘴和烟头接起来,塞进嘴里,韩瑾行随后点燃了那半截烟头。

接着,毛主席看向韩瑾行,笑着解释道:“这是用公家的钱买的烟,只能用来招待客人。你是客人,当然可以抽。但这烟我抽不得,我只能抽我自己的。” 韩瑾行听后,恍若大悟,心中对毛主席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原来,即使一根小小的香烟,毛主席也坚持公私分明,不使用公款满足个人需求。公私的界限在主席心中分得非常清楚,他深知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理应回归人民。

毛主席吸烟的习惯是广为人知的。自他青年时代在长沙读书时,香烟便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既是生活的调剂,也是减压的方式。在革命时期,他常通过吸烟来保持清醒,缓解沉重的工作压力。尤其在长征后,他面对的战争压力愈加庞大,香烟成为他思考战争局势、整理思绪的一种方式。

回忆中提到,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是吸烟最多的。他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休息时间几乎为零。每当你推开毛主席的窑洞,总能看到他手里拿着半截烟头。尽管周围的人一再劝他减少吸烟,以保健康,毛主席始终未曾戒烟,因为那已成为他日常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旧保持着这种吸烟的习惯。为了保护主席的健康,工作人员曾从国外为他买回过滤烟嘴,费用也列入了公务招待费。主席听说后,感到有些诧异,问道:“这些烟嘴是专门给我买的?其他人没有需要吗?”工作人员回答:“是的,都是为您准备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但又问:“既然是给我个人的,那为什么要列入公款呢?” 他随即决定将这笔费用从公款中剔除,转为自己的个人开支。

不仅是烟嘴,小到烟头,毛主席对公私分明的坚持可见一斑。无论是公务中收到的礼物,还是工作中的花销,毛主席始终不允许自己享有任何来自人民的私利。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将一切公款收入归还给国家,从未让自己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

即便是面对来自各方的礼物请求,毛主席也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原则。建国后,他多次收到来自各地的礼物,尤其是一些补品和名贵药材,工作人员总是建议他收下,但毛主席始终坚持,“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他坚信,如果他接受了这些礼物,那么全国的官员都会以此为榜样,形成不正之风。国家的利益永远大于一切。

毛主席的“公私分明”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生活中,更在处理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时一以贯之。即使是亲生子女,他也从未通过职权谋取私利,而是要求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毛主席深知,官场上只有拒绝裙带关系,国家才能真正清廉。

正因为他始终坚守着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原则,毛主席无愧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领袖。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面对亲朋,毛主席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的道德操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领袖,中国才能在风雨中崛起,走向繁荣与强大。

毛主席曾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到:“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正如对毛主席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总字数尽量接近原文: --- 1966年的某...
原创 世... 在《将相和》的故事结尾中,廉颇背负着荆条向蔺相如深表歉意。蔺相如看到廉颇这番诚意,最终与他握手言和,...
原创 孤... “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但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勇于冒险,且最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毛主席便是其中...
原创 扑... 《——【·前言·】——》 前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拳头打出来的好汉一抓一大把,偏偏李应这个“不响的瓷器”...
原创 北... 《——【·前言·】——》 北宋文坛最耀眼的名字从来不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却极少有人提到章衡。 一...
原创 牛... 声明:本文内容均依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见解原创撰写,文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及截图均已注明,请读者知悉。...
战国四大名将,俩栽在同一小人手...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犹如四颗耀眼的将星,高悬于历史的苍穹之上,个个...
原创 清... 如今,许多人在讨论清朝的皇帝时,总是会说:“清朝没有昏君。”这个评价的确不无道理,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
原创 清... 清朝相较于明朝的各项退步在明清六百年的历史研究中,常常展现出一种对立的二元观。在这些叙述中,不乏20...
原创 抗... 在日本侵华期间,中国涌现了众多抗日将领,但其中一些杰出的抗日英雄却鲜为人知,而张灵甫这样的名字却广为...
原创 清... 1913年元旦的清晨,一辆汽车缓缓驶向紫禁城,车轮碾过历史的厚重,渐渐停在金銮殿前。车门打开,一个穿...
千年瓷都的“青春范儿”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从“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创新,成为景德镇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
原创 若... 无论中华儿女身处何方,都会自豪地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西方文化中,龙通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那么为...
邯郸学步:浅思战国之“仿”与“... 战国,那是个思想如繁花绽放的时代,也是个模仿与创新博弈的时代。鲁地施家二子,凭儒学、兵法,于鲁、楚得...
原创 道... 道光帝看着眼前的英国俘虏,目光轻蔑,缓缓开口:“你们女王今年多大了?” 俘虏答道:“今年刚好二十三...
原创 五... 五胡乱华时期的英雄传奇 在五胡乱华的动荡年代,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频繁袭扰晋朝北部边境,...
原创 勃... 改写后的文章: “主席,大事不好了!”周总理捧着《华盛顿明星报》,神色急切地找到毛主席。报纸上赫然...
原创 有... 2009年,一位在韩国扎根多年的老华侨向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写信:“我们需要平等的权利。”这封信的发布...
原创 张...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进行了几场战斗,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不仅使得张学良...
原创 满... 军队的强大依赖于民众的支持,清朝曾在战争中击败准噶尔汗国并消灭和卓政权,但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时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