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是对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内容和字数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加入了一些细节描写:
---
民国时期,马家军是西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武装力量,牢牢掌控着甘肃、宁夏、青海三省的军事和政治局势。作为民国历史上最资深的军阀派系之一,马家军的历史背景深厚,势力范围广泛。
马家军内部划分为三个主要派系,分别被称为“宁马”、“青马”和“甘马”。其中,“宁马”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福祥、马鸿逵和马鸿宾等,他们在宁夏地区具有极高的威望;“青马”派则由马麒、马麟、马步芳、马步青和马继援等人领导,主要势力遍布青海;而“甘马”派则以马安良、马廷勷和马廷斌为代表,主要控制甘肃地区的军事资源。
在北伐战争期间,“甘马”派系曾举兵反抗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但最终遭遇惨败。马廷勷在战斗中阵亡,马廷斌则因失败而选择退出军界,导致“甘马”派系迅速衰落,最先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而“青马”与“宁马”派系则持续存在,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被彭德怀率领的解放军击败,最终宣告终结。
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青马”派在马步芳父子的领导下,与解放军展开了顽强抵抗,誓死捍卫自身势力。然而,“宁马”的头目马鸿逵则选择了观望和拖延,眼看“青马”派就要被全军覆没,他却按兵不动。最终,“青马”被消灭,“宁马”的命运也随之走向终结。
马光宗,作为马鸿逵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早年曾是“青马”派的中低级军官。经历了“中原大战”后,他转投马鸿逵阵营,逐步成为其最信赖的心腹。抗日战争期间,马光宗担任旅长,率领骑兵部队在绥远协同傅作义将军抗击日军,在他的指挥下,马家军骑兵屡建奇功,战绩显赫。
解放战争末期,马鸿逵将最精锐的第十一军交付马光宗,期望他能够抵御解放军的进攻。然而,随着“青马”派的覆灭,马光宗和“宁马”其他两位军长逐渐看清形势的严峻,最终决定率部起义,投向解放军阵营。
1902年,马光宗出生在甘肃广河县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爷爷和父亲皆为职业军人,家族世代从军。爷爷曾参与清末的“陕甘民变”,后在“甘马”派创始人马占鳌的部队中担任管带。民国时期,马廷勷作为凉州镇守使,麾下的马光宗父亲任营长。在家族的熏陶下,马光宗自幼学骑马射击,少年时代虽读书时间不长,但早早投身军事生活,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1921年,年仅十九岁的马光宗参加了马麒在青海创建的“宁海军”,并在随后的八年军旅生涯中,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营长,凭借个人努力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军中的认可。
1929年,冯玉祥与蒋介石爆发冲突,作为西北国民军一员的马家军,被调动至陕西,马光宗随军北上。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西北国民军瓦解,马光宗所在部队被马鸿逵收编,蒋介石任命马鸿逵为第十五路军总指挥,马光宗成为特务团营长,跟随马鸿逵征战西北。
1936年6月,马光宗晋升为第十五路军骑兵第二团团长。彼时,红军攻占了马鸿逵的两个防区,并对韦州发起猛攻。马鸿逵迅速派遣数千兵力支援,马光宗被任命为总指挥,率骑兵迅速抵达韦州,突袭红军,令敌军措手不及。红军为避免更大伤亡,选择撤退,马光宗成功完成无血解围。
同年8月,凭借在韦州的突出表现,马光宗被提升为第十一军骑兵第一旅少将旅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马鸿逵任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光宗则担任骑兵总指挥兼第一旅旅长。
1938年5月,马鸿宾任绥西防守司令,带领第八十一军与马光宗、马义忠的骑兵部队一起驻守五原,归傅作义指挥。同年7月,马义忠部与伪军在临河县察汗格尔庙激战,马家军骑兵取得胜利,傅作义特别嘉奖了马义忠。
1939年,日军意图攻占五原的乌拉脑包阵地,在马鸿宾的参谋长儿子马惇靖和师长马腾蛟的指挥下,国军成功击退日军进攻,日军退守包头。
1940年初,日伪军集中大批兵力进攻绥西,国军顽强抵抗多次进攻。面对敌方投放的毒气弹,第三十五师师长马腾蛟派兵支援关键阵地,虽最终乌布浪口阵地失守,但马光宗率部坚守五原郊外北梅林庙,利用地形优势迂回包抄日军先头部队。经过四小时激战,日军被迫停止进攻,仅对阵地进行炮轰,为五原行政机关的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
3月,傅作义联合马家军第三十五师发起反攻,成功收复临河和五原,但代价惨重,师部损失两千人。
1944年10月,马光宗被任命为第一六八师师长。1946年,国民党整编部队,取消军级番号,马鸿逵的第十一军改为整编第十八师,马光宗任第一六八旅旅长,规模仍为一个师。
1949年3月,马光宗升任第十一军中将军长,成为马鸿逵嫡系核心将领。随着彭德怀指挥的解放军大举进攻西北,迅速击溃“青马”派马步芳父子,占领兰州,接着目标锁定“宁马”的马鸿逵父子。
宁夏兵团司令马鸿逵之子马敦静,在宁夏坚守与解放军决战,却私自携家眷和巨额财富逃离银川,令马光宗等将领极度失望。见国民党形势急剧恶化,马光宗主动寻求转变,联络第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和贺兰军军长马全良,共同策划起义。
马光宗详细掌握银川兵力部署,分析可能拒绝起义的部队和潜在动荡因素,计划以武力肃清不稳分子。起义进展艰难,第十一军中存在大量铁杆拥护马鸿逵的将士,宁愿逃入山林成土匪,也绝不背叛。马光宗先调离反对派军官,甚至严肃处置煽动叛乱的头目,并严密监控渗透军内的特务。
1949年9月17日,马光宗率兵向解放军驻地转移。撤出银川时,遭国民党残部袭击,许多士兵趁机脱离,最终马光宗率领的部队仅剩三分之一。9月23日,宁夏实现和平解放,避免了大规模战乱,马光宗的贡献不可忽视。
起义前,马鸿逵为转移银川资产,向胡宗南求援飞机,将家属和财宝运出。该飞机被马光宗扣留。解放军进入银川后,驻机场的连长第一次见到飞机,担心它突然飞走,用绳索绑住飞机,一端系在树上,颇为有趣。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光宗赴兰州参加西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随后被分配至西北军区参议室任职。1953年,他脱离军职,转为政治工作,担任甘肃省政协常委、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及监察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积极参与地方和全国政治活动。
1987年8月,马光宗在兰州安然辞世,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声明:以上内容基于公开历史资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如果你需要,我还能帮你提炼重点或调整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