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吕蒙在击杀关羽后不久却突然暴病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许多猜测。吕蒙正值壮年,身心健康,为什么会突然患上如此严重的疾病呢?
当得知吕蒙去世的消息时,孙权的反应十分激烈,他愤怒地说:“他独断专行,死有余辜!”这话一出,似乎暗示孙权认为吕蒙的死是应得的,但更让人疑惑的是,孙权到底是如何看待吕蒙的突然死讯?他是不是背后有所指责,甚至暗含指责自己曾经给予的过度信任呢?
孙权在历史上有一句被称为经典的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属吴国太。”这句赞扬孙权聪明、果断的同时,也承认了他母亲的深厚影响。孙权的聪慧在年轻时已经显露无疑,但随着年岁渐长,他的性格也逐渐出现了偏差,开始耍一些“小聪明”,甚至逐渐显现出残酷、精明的一面。
关于孙权的为人,时至今日仍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奸诈狡猾,但他是一位枭雄,始终没有杀害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而刘备则表面仁厚,实则心机深沉,野心勃勃。与这两位枭雄相比,孙权显然在人品与手腕上要逊色许多。
就拿关羽之死来说,孙权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当时关羽正在北伐,他图谋攻占襄阳等地,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在襄阳这一战略重地,他决心死守必得。然而,襄樊战役爆发后,关羽凭借天时地利的优势,轻松打败了曹军的主力。
关羽亲自指挥的水淹七军之战让曹军损失惨重,主将于禁被擒,这让曹操震惊不已。曹操甚至在听闻此事后,惊恐地表示:“要不咱们迁都吧,关羽打到家门口可怎么办?”不过司马懿却出奇地冷静,他提议让东吴出兵协助,借此削弱关羽的力量。
此时,东吴与刘备的联盟表面上看似和谐,实际上早已暗藏裂痕。孙权与关羽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孙权曾尝试通过婚姻联姻来结好关羽,却被关羽严词拒绝,甚至侮辱了孙权的儿子。由此,孙权心生怨恨,等待着除掉关羽的机会。而曹操恰好看到了这个时机,提出合作共同打击关羽,分得荆州之地,孙权应允了。
孙权派遣吕蒙等将领出征,吕蒙顺利占领南郡,关羽得知家乡失陷后,决定撤军归乡。此时,关羽手下的许多士兵在家人被吕蒙软禁的情况下心生投降之意,不久后,关羽的大军迅速瓦解。吕蒙甚至许诺若士兵投降,便不为难他们的家人,这一策略让关羽的军队几乎完全土崩瓦解。
然而,关羽并非真心向东吴投降,孙权和吕蒙都深知这一点。为了确保关羽不再造成威胁,吕蒙命令抓捕关羽。虽然吕蒙本人是较为欣赏关羽的军事才能,但基于对东吴利益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除掉这个曾经的威胁。
关羽死后,孙权向刘备交出了关羽的首级,却巧妙地将责任推到曹操身上,意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刘备误以为是曹操的手笔。显然,这一做法对刘备来说毫无说服力,尤其是对于睿智的诸葛亮来说,这一切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孙权为了短期的权力利益,毫不犹豫地利用了曹操的帮助,但最终却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曹操。这一举动使得孙权的信誉在三国之中显得格外低下。
曹操和刘备虽然各有瑕疵,但相较于孙权,二人的人品和对待下属的方式要好得多。即便在庙堂之高,他们也懂得如何去善待为国效力的将领。相比之下,孙权的所作所为让人不禁为其深感惋惜。
在吕蒙去世的事宜上,孙权也有着较为隐秘的动机。吕蒙在完成诸多重任之后,受到了孙权的高赏,但吕蒙却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兴趣,反而只关注权力。对此,孙权感到不满,开始怀疑吕蒙的意图。吕蒙的成功让孙权心生恐惧,认为吕蒙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正因如此,当吕蒙开始出现病痛的症状时,孙权并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恢复,而是默默地安排了一个“小洞”以便窥视吕蒙的身体状况。显然,这一行为并非出于关心,反而带着深深的戒备和不安。
随着吕蒙的病情加重,孙权便开始暗示吕蒙不要再坚持,甚至考虑为吕蒙安排后事。令人惊讶的是,吕蒙的死似乎也与孙权有关。吕蒙的“独断专行”行为成为了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在他未经上级批准就处决关羽这一重大事件后,孙权已经决定不再容忍他。
吕蒙的死,是否背后藏着孙权更深的算计呢?这一切,或许永远无法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吕蒙的死并非仅仅因为“病重”,其中必定涉及到了权力斗争的较量。对于孙权而言,权力的争夺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潜在的威胁都必须被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