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老臣突然忘记了您刚才的指示,能否再说一遍?”
当这位老臣在接到皇帝的圣旨后,竟然转身走了几步便失忆了,他不仅没有掩饰,反而直言不讳地请求皇帝重述。这种大胆且无所畏惧的举动,着实让人惊讶。难道他不担心皇帝的惩罚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皇帝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给予了他重重的赏赐。那么,这位健忘的老臣究竟是谁呢?而且他最后得到了如此厚重的奖赏,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
这位被人称为健忘的名臣,正是隋朝时期的著名人物——牛弘。牛弘由于其在政务上的尽职尽责,深受隋朝两位皇帝的器重。
事实上,牛弘的出生便伴随着一段奇特的经历。那是在古代的儿子至上观念盛行的年代,一位相面先生曾为牛弘做过预测。当他看到刚出生的牛弘时,立即感到这孩子非同凡响,便对牛父说道:“此子必有大贵之命,日后定会大富大贵。”
当听到“大富大贵”这四个字时,牛父无比高兴,赶紧给了相面师傅一些铜钱以示谢意,随后高兴地抱着牛弘离去。
从小,牛弘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尤其是他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正因如此,他不仅被视为神童,还因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赢得了周围人无数的赞誉。
然而,尽管聪明且勤奋,牛弘的外貌和性格却常常让他与他人保持距离。在年轻时,无论是在学堂里还是步入仕途后,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
牛弘身形高大魁梧,肌肉发达,脸上两侧长满了参差不齐的胡须,整个面容显得有些狰狞。这样一副模样,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威猛,与那些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显得格格不入。加上他平日里少言寡语,研究问题时眼神严肃,给人一种冷峻、难以接近的感觉。因此,许多人会自然地避开他。
不过,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虽然牛弘外貌吓人,但他的内心却极为温和,性格也很少发怒。
他常常骑着一辆老旧的牛车上下班,且极为珍爱那只老牛,精心照料。然而,某天,悲剧发生了:那只他疼爱至极的老牛被人射死了。
而射杀老牛的竟然是他的弟弟——牛弼。
牛弼嗜酒如命,每当他喝醉后,总喜欢惹麻烦。这一次,他与人比试箭术,竟然在家里进行了这项活动。按理说,比试射箭可以在户外进行,既安全又不影响情绪,但牛弼偏偏选择了在家中比试。最终,他精准地射中了那只载着牛弘的老牛,致使老牛当场死去。
得知消息后,牛夫人愤怒不已,连忙告诉了丈夫。然而,牛弘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冷静地说:“既然死了,就处理了吧,全家人一起吃牛肉好了。”
这句话让牛夫人大为震惊:“这可是你心爱的老牛!你怎么能这么轻松地就决定吃掉它?”
在古代,吃牛肉是禁忌,尤其是那些为劳作一生的老牛,吃它们几乎成了不道德的行为。此事令牛夫人怒不可遏,她要求丈夫管教弟弟,毕竟他将牛杀死,后果不堪设想。
牛弘听后只是简短地答应:“我知道了。”然后继续埋头读书,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愤怒或责任感。
从表面看,牛弘似乎有些漠不关心,然而他内心却有着深远的考量。老牛死了,追究责任并无意义,再去责怪弟弟也未必能改变什么。若牛弼是个有悔改之心的人,他自然会改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不知悔改,那强行干预反而可能引发兄弟间的矛盾,导致更大的冲突。牛弘选择忍让,正是出于对兄弟和睦的珍视,也是在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这件事的智慧不言而喻:有时小事不必纠结,忍一忍,时间过去,问题便会自行消散。
牛弘不仅擅长处理家庭矛盾,在朝堂上他同样明哲保身、深谙权谋。
隋文帝杨坚极为信任牛弘与杨素,视两人为左右臂膀。然而,尽管两人情谊深厚,牛弘却在与杨素相处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一次送别杨素时,牛弘仅陪伴他走了两步便止步,杨素不解,问道:“为何走得这么匆忙?”
牛弘只是挥手示意,默默地转身离去。这个举动看似冷淡,但实则是为了避免过度亲近引发皇帝的猜疑。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复杂的时代,任何微小的异常都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导火索。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得杨坚完全消除了对牛弘的疑虑。某次,皇帝在上朝时,竟然在龙椅所在的台阶上围了一层厚厚的帷幕,外面的官员完全听不见里面的交流。众臣感到不解,纷纷猜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牛弘毫不犹豫地走上台阶,进入帷幕内。汇报完工作后,牛弘从帷幕中走出,向大臣们宣布:“若有急事,先向我汇报,我再转述给皇上。”
这一举动深得杨坚的信任,也让其他大臣们对牛弘的处事风格刮目相看。
然而,最让所有人震惊的却是那一次皇帝的圣旨事件。牛弘在传达圣旨时,故意表现出健忘,让大家看他低头请示,实则是在用这种方式避免自己过于得意,从而引起皇帝的警惕。
杨坚最终识破了牛弘的“聪明伪装”,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大加奖赏,提升了他的职务。这一切表明,牛弘的智慧并非表面上的愚钝,而是更高层次的“深藏不露”。
直到隋炀帝时期,牛弘病逝,隋炀帝深感痛惜,还特别写了多首诗歌来纪念这位智慧与忠诚兼备的臣子。
有时,表面的愚钝,往往蕴含着更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