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谈起“千古一帝”,大多数人心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是秦始皇。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后人反复思索的课题。作为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帝王,他的功绩不容忽视,给历史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秦始皇为中国的统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他去世后,秦朝在二世时便迅速灭亡。尽管如此,秦始皇依然长久占据着历史人物的“焦点”。特别是他之死,成为了众说纷纭的话题,至今依旧充满了谜团。那么,秦始皇的死亡到底真相如何呢?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描述了秦始皇的身体特征:“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郭沫若以其深厚的学识,提出了一些关于秦始皇健康状况的猜测。他认为,秦始皇从小就体弱多病,患有一种叫做“软骨病”的疾病,这使得他的胸部出现了畸形,俗称“鸡胸”。因此,成年后的秦始皇胸部突出,像是猛禽的胸膺。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致使说话时常伴随着“呼噜”的声音,听起来就像豺狼的叫声一般。
当秦始皇统一中原后,由于政务繁重,他常常熬夜处理朝政,导致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长时间的过度劳累使他罹患了脑膜炎和癫痫等多种病症。郭沫若在《秦始皇将死》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秦始皇的一次悲惨发作:
“在公元前50岁那年,秦始皇在一次外出巡游时,途中渡过黄河。在那个酷热的夏季,他的船上放了两只装满冰块的冰鉴,用来解暑。当他正在船上吟唱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时,突然间发作癫痫,头猛地撞上冰鉴,冰鉴被撞翻,而秦始皇也因头部重创昏倒在地。”
当时,秦始皇的脸色苍白,嘴唇发青,口中还溢出了白沫。平时,他的癫痫发作通常很快就会恢复,但这一次却异常严重,持续了近三刻钟才有所清醒。而且醒来后,他头晕目眩,伴随呕吐和高烧等症状。尽管经过御医的全力治疗,他依旧勉力活了半个月,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直到部队抵达沙丘时,秦始皇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五天后,他最终在沙丘逝世。郭沫若推测,秦始皇的死并非单纯由病魔引起,而是暗藏着阴谋。
郭沫若在文中提到,秦始皇去世后,右耳竟流出大量黑色的血液,且尸体僵硬得如同石块。更为可疑的是,除了胡亥外,甚至赵高和李斯都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郭沫若大胆推测,秦始皇是被胡亥暗杀的,并认为这一切的背后可能涉及胡亥的暗箭,而胡亥则是受到了赵高的蛊惑与指使。
秦始皇死因的迷雾,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有史书中只提到他在巡游途中突发疾病,病情加重后,于途经沙丘时去世,但关于秦始皇具体的病情,及其御医治疗过程,则没有详细描述。
秦始皇,作为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的死竟然如此含糊不清,留下了许多不解的谜团。因此,后人不断推测秦始皇是否因外力所致,甚至认为他可能死于“非命”。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死与赵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赵高在秦始皇身体严重恶化时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举动,这一切都引起了学者的警觉。
例如,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赵高安排将扶苏的亲信蒙毅提前召回咸阳,理由是“替始皇帝向天祈福”。这突如其来的调动,让人怀疑赵高有意去除蒙毅,从而独揽大权。
在军队抵达沙丘时,秦始皇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日无多,于是命赵高草拟遗诏,指示扶苏将军权交给蒙恬,并要求扶苏返回咸阳处理自己的丧事。然而遗诏未能发布,秦始皇便因病去世。赵高随即联手李斯和胡亥,共同伪造了遗诏,篡改了皇帝的命令,并最终通过扶苏和蒙恬的死亡让胡亥继位。
学者普遍认为,赵高谋杀秦始皇的动机是担心扶苏继位后会对他构成威胁,因为扶苏背后有蒙家兄弟的支持,而赵高曾与蒙家结下私人恩怨。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赵高不惜提前谋害秦始皇,制造了所谓的“自然死亡”假象。
从古至今,秦始皇的死因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则认为秦始皇的死因主要是长期的健康问题积重难返,最终因病去世。
秦始皇自继位以来,始终心系天下,政务繁重,几乎亲自判决所有事务。日复一日的疲劳和压力,导致他身体逐渐崩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长达万里的巡视,途中他因病情加重,最后在沙丘不幸去世。
除了以上的病因推测,还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有人认为,秦始皇因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导致他最终早逝。秦始皇多次派遣方士徐福等人寻找“不死药”,并且广招炼丹师为他制造长生丹。
然而,这些所谓的“不死药”其实都是毒药,长期服用导致秦始皇身体逐渐衰弱。最终,他在50岁时,因服用这些“毒丸”而身亡。
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视秦始皇为暴君,但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被誉为“千古一帝”。然而,他身上那些未解的谜团,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秦始皇之死,至今没有一个定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这些谜团会被揭开。
总的来说,关于秦始皇的死因,现有的解释都只是推测,真相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你认为秦始皇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死去呢?
往期精彩文章:初代“洋人相声演员”大山,带着老婆和孩子离开中国的真相
往期精彩文章:抱歉!这不是圣人,这是色胆包天的“淫魔”
往期精彩文章:佩服这位委员的勇气,一份小小的提案,却撬动了无数人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