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在临终时发出的绝望呐喊。多次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最终总是败下阵来,这让他心中极度愤懑,产生了这句极具戏剧性的、充满无奈的悲哀宣言。可以说,周瑜的死和诸葛亮的对决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周瑜因气愤诸葛亮而“气死”的情节尤为突出。
然而,历史中的周瑜并非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缺乏度量、嫉妒心重。关于他因诸葛亮而去世的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那是为了戏剧效果而特意编造的情节。那么,周瑜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在年仅36岁就去世了呢?
《三国演义》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突出人物的智慧与性格,往往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有所夸张或虚构。周瑜便是其中之一。在小说中,作者创造了“三气周瑜”的情节,这一情节实际上是为了美化诸葛亮的形象而虚构的。第一次“气”周瑜发生在瑜亮二人达成协议时:如果周瑜没能夺取南郡,刘备则可出手。可周瑜未能如愿,尽管他凭借巧计击败了曹兵,却在诸葛亮的策略下,南郡还是被轻松夺取,气得周瑜摔下马来。第二次“气”周瑜的事件发生在周瑜提出的“假婚计”上,目的是要将刘备引至东吴进行暗杀。刘备确实来到了东吴,计划看似万无一失,然而变故发生,孙权的母亲觉得刘备品行端正,不忍心让儿子杀害他,反而促成了刘备与孙尚香的婚约。这使得周瑜的阴谋落空,再加上诸葛亮的巧妙反击,刘备毫发无损地返回了自己的领土,周瑜的伤痛再次加重。
然而,最后一次“气”周瑜的事件,发生在赤壁之后,周瑜与诸葛亮的对决。这场智力较量可以说彻底激怒了周瑜,最终他因过度气愤而突然去世。但关于周瑜死亡的原因,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说法,而这与诸葛亮的巧计也不无关系。
周瑜与诸葛亮的多次对抗,均以周瑜的失败告终,这让周瑜深刻意识到,如果想要除掉刘备,必须先除掉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机智且极其小心,周瑜认为他若直接出手是无法成功的。于是,他决定通过诈死的手段引诸葛亮上当,打算借此机会在诸葛亮来吊孝时将其杀害。
不久后,周瑜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出,诸葛亮对此感到非常意外。明明之前周瑜状态良好,怎么突然就病死了呢?怀疑之下,诸葛亮决定亲自前往吊孝,亲自探究真相。当他到达周瑜的灵堂后,开始细心观察,立刻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东吴的众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伤,周瑜的死似乎并不真实。尤其是他们连一滴眼泪都没流,这让诸葛亮更加怀疑其中有诈。进入灵堂后,诸葛亮仔细检查棺材,最终发现上面有一个小洞,这使得他确信周瑜并未死去。
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猜测,诸葛亮开始大声哭泣,并趁机将蜡烛塞住了小洞。周瑜依赖小洞透气,但一旦被封住,他便无法呼吸。此时,周瑜试图推开棺材逃脱,却始终无法成功。周瑜渐渐感到窒息,尝试呼喊求救,但由于棺材板的厚重,声音根本无法传出去。与此同时,诸葛亮不断加大哭声,以至于周瑜的呼喊被完全覆盖。
当诸葛亮认为周瑜已经没有气息时,他便发出暗号让随从撤离,留下一群东吴的侍从继续“看戏”。然而,周瑜始终未曾出棺,最终东吴的众人意识到事有蹊跷,匆忙打开棺材,却发现周瑜早已死去,而诸葛亮早已悄然离开。这个故事虽然广为流传,但却仅仅是野史中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历史依据。
至于周瑜的真正死因,还是与他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周瑜的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文武双全的人物,身材高大、英俊潇洒,他与孙策的深厚友情以及两人娶了大小乔姐妹成为连襟,形成了紧密的政治和家庭纽带。周瑜从小便怀抱远大志向,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绝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骄傲自负、心胸狭隘的人物。
周瑜出身于名门世家,年少时便与孙策结为知己。二人共同为江东的统一付出了巨大努力。周瑜为孙策打下江东基业,甚至在孙策失利后,倾尽家财支持孙策的事业。孙策的去世使得年幼的孙权继位,周瑜便承担起辅佐孙权的重任,帮助其稳住江山。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地位和影响力愈加巩固,成为东吴的军事核心。
然而,长期的征战和艰苦的行军使周瑜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尤其是曾经的战伤未愈。古代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稍有伤病便可能留下后遗症,且恢复时间极长。周瑜在伤未痊愈的情况下仍然持续投入战争,最终因劳累过度和病情加重,导致身体衰竭。
公元215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他临终并未为自己的早逝感到悲伤,而是担心东吴的未来,特别是孙权的事业能否顺利继承。周瑜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令人感动。孙权听闻噩耗后,悲痛欲绝,亲自为周瑜举哀,并在即位后继续感念他的牺牲和付出。
周瑜的去世,的确是为了国家,绝非因与诸葛亮的对抗失败而心生怨恨,甚至不可能是所谓的“被诸葛亮堵死”。他的死与诸葛亮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因为长期的拼搏和身心劳累,最终未能挽回健康。周瑜的英勇和忠诚,才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他的死,体现了为国捧心的精神,远不是小说中那些虚构的阴谋所能概括的。